葉檀財經最新文章,杠桿轉了一圈,從地方政府、企業,很有可能轉到家庭。
8月8日,上財高等研究院的田國強、黃曉東、寧磊、王玉琴發布研究報告《警惕家庭債務危機及其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報告警示,家庭債務逼近家庭部門能承受的極限,從家庭債務占GDP的比重來看,截至2017年,比值不高,僅為48%,但已遠遠超過其他發展中國家。
按照研報,我國GDP與居民收入之間的相關性較弱,家庭部門加杠桿的主體——城鎮居民收入增速遠遠落后于GDP的增速,這正是我國和其他國家的不同之處。
家庭流動性命懸一線。衡量國內家庭債務水平時,不能只看其他發達國家使用的指標,應該更多地關注適合我國的指標,即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截至2017年,我國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高達107.2%,已經超過美國當前水平,逼近美國金融危機前峰值。并且,由于隱藏的民間借貸等無法被統計的部分,實際上中國很多家庭已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
居民財富有三大特色:一是GDP增長,居民收入不怎么長;二是居民財富主要集中在房地產。三是去杠桿債務一爆雷,居民財富沒人管,成為主要受害者。
按照家庭金融數據最完善的西南財大甘犁團隊的數據,工薪階層的負債確實在上升。
去年12月發布的報告,給出了工薪家庭的情況。甘犁團隊將工薪階層定性為:指依靠務工獲取薪金收入的人員,受雇于他人或企業,并簽訂了正規勞動合同的人群,無論收入高低均定義為工薪階層,工薪階層人數為2億。
在工薪家庭中,約有11.3%的工薪家庭債務收入比(債務/收入)大于4。粗略估算,如果將工薪家庭的這一比例等同于工薪人群,按照工薪階層為2億人測算,債務收入比大于4的這部分人估計在2280萬。而非工薪家庭債務收入比大于4的占比為20.1%。
更大的災害是,中國居民資產太集中,基本上都在房地產上。房地產價格動一動,直接影響中國居民財富。
工薪家庭資產結構中,房產占比78.2%,金融資產占比13.2%,工商業資產占比0.9%,其他資產占比7.7%,相比于美國,中國工薪階層家庭資產結構,房產占比過重,金融資產占比過少。
一旦房價大跌,中產收入階層被消滅一大半。還有,哪些金融產品可以買?股票,還是網上理財產品?居民上的當不少了。
房地產市場已經發生凍結現象,接下來可能有大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