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I于2月13日公布了季度指數評審結果,并確定了調整日期為2月29日,即10個交易日后。
據了解,最新公布了本季度調整的MSCI全球標準、全球小盤和全球微小盤等主要指數系列的新增和剔除名單。針對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的A股成分股,新增了4只個股,而剔除了48只個股。
MSCI每季度都會對指數進行評審和調整,分別在2月、5月、8月和11月。在2017年,MSCI宣布因為A股的可投資市值占比達到5%,將其納入了MSCI新興市場指數。而在2019年,MSCI決定將A股的納入比例從5%提高到了20%。
股票指數進行調整是為了保持指數的準確性和代表性。調整將影響A股市場,其影響取決于調整的具體方式和指數成分股的變化情況。
MSCI宣布中國指數將納入4只A股股票
中國金融公司首席海外策略分析師劉剛指出,MSCI中國指數新增了5家公司,同時剔除了66家公司。MSCI每年進行四次例行調整,其中包括每年5月和11月具有顯著影響的半年度審議,以及2月和8月規模較小的季度審議。這些調整主要依據客觀的定量指標,如市值和流動性等。此次調整屬于常規的季度審議,MSCI中國指數新增了5家公司,其中包括1家香港股票和4家A股股票。
根據劉剛的介紹,有66只股票因為不符合量化條件而被從指數中剔除。其中14只港股、48只A股和4只中概股都被剔除。經過調整,MSCI中國指數成分股數量由765只減至704只。其中A股占519只,權重為17.2%;港股占168只,權重為73.5%;中概股占14只,權重為9.0%;B股占3只,權重為0.3%。
根據市值和流通市值的標準,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A股成分股進行了季度性的調整。此次調整包括了新增4只個股,同時剔除了48只個股。海通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吳信坤表示,這次調整主要源于技術性的原因。被剔除的48只個股的總市值都位于100億元至240億元之間,因此低于相關的市值和流通市值標準而遭到剔除。
具體來看,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A股相關標的發生了變化。其中,有4只個股被納入指數,它們分別是美的集團、招商公路、華大智造、三星醫療。這些個股的總市值約為5500億元。與此同時,有48只個股被剔除出指數,它們包括思瑞浦、鴻路鋼構、普洛藥業、易華錄等。這些被剔除的個股的總市值約為8100億元。其中,美的集團成為新納入個股中市值最大的股票,其市值超過4200億元。
需要注意的是,美的集團并非第一次被MSCI納入其主要指數。此前,該公司曾兩次因為外資持股超過限制而被移出MSCI指數,但在經過一年的監測期后,兩次都符合納入標準并重新被納入。
除了全球指數系列外,MSCI對中國全股票指數和中國A股在岸指數的成分股清單也進行了一定的調整。
MSCI新興市場指數是包含了24個新興市場國家的指數,其中每個國家的市值都占到了85%的自由流通市值,是根據合適的調整進行構建的。而MSCI中國A股在岸指數是包括了在滬深交易所上市的大中盤A股。另一方面,MSCI中國全指指數是包括了中國市場的大中型股,包括A股、B股、H股、紅籌股、P股以及境外上市的股票,比如ADRs。
中信證券指數研究的首席分析師顧晟曦透露,將有三只證券被納入MSCI中國A股在岸指數,它們分別是招商公路、天岳先進和思特威。與此同時,還有74只證券將被從該指數中剔除。本次調整中,MSCI中國A股在岸小盤指數將納入159只證券,剔除29只證券。此外,在MSCI中國全指指數中,將有四只證券被納入,同時有76只證券被剔除。這四只被納入的證券分別是美的集團、招商公路、巨子生物和三星醫療。
A股將會受到什么樣的影響呢?
MSCI ACWI全球基準指數包括了23個發達國家和25個新興市場共約3000家公司的股票。基金經理通常使用MSCI ACWI作為資產配置和評估全球股票基金表現的參考標準。在指數進行調整后,跟蹤該指數的被動基金也會相應做出調整。
關于A股資金流動情況對市場的影響,將會產生怎樣的效果?
吳信坤指出,這次調整主要對市場的資金面產生影響,特別是外資。原因在于,跟隨MSCI全球指數的被動基金有可能會增加對新納入股票的資金分配,同時將被剔除的個股進行被動賣出。鑒于被剔除的個股并不影響A股在新興市場指數中所占納入因子的20%,因此整個調整對市場的影響可能相對有限。
劉剛認為,48家被剔除的A股公司在指數中的總權重只占0.39%。根據追蹤指數的被動資金規模估計,預計有約24.1億人民幣的被動資金可能流出。相對于A股市場的交易額來說,這個數額非常有限,大約只相當于2023年A股日均成交額的0.3%(8772億人民幣)。從個股的角度來看,被剔除公司的流出壓力總體上也是可控的。比如,權重變化最大的順絡電子(潛在被動資金流出6280萬人民幣),這個流出規模只相當于2023年的日均成交額(約2.1億人民幣)的30%左右。相應地,納入指數的5家公司的總權重約為0.15%,潛在的被動資金流入約為1.29億美元。可以看出,指數調整帶來的權重和被動資金流向變化都是相當有限的。
劉剛進一步指出,經歷了歷史循環后,對整個市場來說,常規的指數調整對其影響是可以控制的。通過對2020年以來17次MSCI指數定期調整后中國市場(A股與港股)的表現進行測算,發現并沒有明確的上升或下降規律,這也說明指數調整更多地影響個股層面。需要強調的是,這次MSCI中國指數的調整不僅涉及成分股的納入和剔除,還包括現有公司權重的變化。在本次指數調整中,部分領頭公司(如阿里巴巴、騰訊控股、拼多多、聯想和建行等)的權重有所提升,預計這些潛在的被動資金流入約為216億元人民幣,而這些權重股的資金流入可能對指數和市場產生更為顯著的影響。
顧晟曦強調,截至2024年1月31日,中國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占比約為24.87%,在新興市場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自2024年2月以來,北向資金凈流入已達到211.69億元,目前A股估值處于歷史低點,中證全指的市盈率近十年來的歷史分位數約為14%。對外資而言,現在是一個相對良好的配置時機。
吳信坤指出,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資金面和政策面出現了一系列積極因素的累積,這可能會引發A股市場底部的首個反彈行情。從政策面來看,在一季度通常是國內舉行重要會議的時間,積極穩增長的政策將繼續發揮作用,國內經濟基本面可能會逐步修復。從資金面來看,近期A股市場主要以融資交易為代表的活躍資金出現了大量凈流出,但預計未來會逐漸回補。此外,預計到2024年年底,美聯儲可能會開始降息周期,受益于海外流動性放松的大趨勢,預計人民幣匯率將逐步穩定,外資可能會流回A股市場。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