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線也稱為蠟燭圖、日本線、陰陽燭、棒線、酒井線等,簡稱“K線”,是一種記錄價格變動的圖線,據說最早起源于18世紀日本德川幕府時代的米市。用來計算米價每天的漲跌走勢,這就是著名的K線圖最初的雛形。在1990年,由美國人史蒂夫?尼森以《陰線陽線》一書傳入西方金融界,并引起轟動。
K線圖的分析方法是投資技術分析理論的基礎,經過上百年的應用與實踐,該方法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嚴密的K線分析理論,并成為目前各國股票、期貨、外匯、貴金屬等市場中的主要分析方法。
K線圖按形態來分,K線可分為陽線、陰線和同價線。陽線按實體的大小可分為大陽線、中陽線和小陽線;陰線按實體的大小可分為大陰線、中陰線和小陰線;同價線是指收盤價等于開盤價,兩者處于同一價位的一種特殊K線。同價線常以“十”字形和“T”字形表現出來,所以又稱十字星和T字線。同價線按上、下影線的長短和有無,可分為長十字星、十字星、T字線、倒T字線和一字線。
K線圖按時
間來分,K線可分為短周期K線和中長期K線。其中短周期K線包括5分鐘K線、15分鐘K線、30分鐘K線、60分鐘K線、240分鐘K線和日K線等。中長周期K線包括周K線、月K線、季K線和年K線等。不同的K線有不同的作用,短周期K線反映的是價格或指數短期的走勢,中長周期K線反映的是價格或指數中長周期的走勢。
K線圖常見形態欄目專門針對K線的形態展開全面的分析,涵蓋了K線圖中經常出現的形態。主要包含了塔形頂、塔形底、島形反轉、喇叭形、V形頂、V形底、下降旗形、上升旗形、對稱三角形、下降三角形、上升三角形、下降楔形、上升楔形、仙人指路、衰竭缺口、突破缺口、中繼缺口、三重底、三重頂、圓弧底、圓弧頂、頭肩頂、頭肩底、矩形、雙底、雙頂等等比較常見的K線圖形態。
K線圖是技術分析的基礎,也是目前投資市場中最普遍的、使用最廣泛的分析方法。一根標準的K線可以反映規定交易時間內的8種信息,即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實體、上影線、下影線、上漲或下跌。K線依據實體以及力道的大小,可以分為大、中、小及十字星類四種類別。且每根K線中最具有判斷和知道意義的主要是實體和影線兩部分。K線的實體通常代表市場買賣的氣氛和力道,影線代表上漲或下跌過程被折回后的痕跡。
陽線、陰線與投資者通常將的漲跌有所不同。通常來講,投資者將的漲跌是指當日的收盤價與上個交易日收盤價之間的比較。當K線為陽線時,并不意味著股價比前一天漲了,只是表示當天的收盤價高于當天的開盤價。
在市場當中,K線技術分析是投資中的基礎技術,也是核心技術。之所以是基礎技術是因為技術分析中的絕大部分技術指標都來源于K線,都是以K線為基礎進行設計的;之所以是核心技術,是因為如果投資者懂得K線技術分析的實戰精髓,就意味著投資者已經進入技術分析的高層次境界,已經可以做到運用K線技術分析于實戰交易中輕松獲利,如此就能取得投資上的巨大成功。
在實戰中,不同的人看K線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因此同樣一張K線圖擺在眾多的投資者面前,便會被分析出眾多不同的結果。也正是這樣的結果才使得市場的博弈更為激烈,也能吸引眾多的投資者介入。實際上,K線經常具有形似而神不似的情況發生,即歷史不會簡單地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