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被外界譽為“港股唯一特色小鎮概念股”的金誠控股慘遭血洗:從1.65港元/股跌至0.6港元/股,單日暴跌63.86%,市值一天之內蒸發43億港元。
金誠控股于當日下午13:38緊急停牌,收盤后,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執行董事兼主席韋杰已于12月13日通過金誠財富(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將3350萬股的股份配售(交易)給獨立第三方,轉讓股份占總股本的0.83%。
本次股價下跌背后真相如何?大股東配售是否對股價產生不利影響?《證券日報》記者近日對事件進行了調查,并對金誠控股母公司金誠集團進行了采訪,金誠集團就此次事件回應了外界質疑。
記者調查得知,在暴跌三天前,金誠控股出現大額股票轉倉,從一家券商轉到另一家券商:12月11日,有5783.84萬股從復星恒利證券轉到渣打銀行,12月11日,有3350萬股從凱匯資本轉到大華繼顯、工銀國際及創富證券。
“暴跌當天中午我們主動與交易所溝通,12月13日的配售按照規定只需在三天內對外披露,因此12月14日中午本來還沒打算披露,鑒于股價暴跌,交易所建議12月14日當天立刻披露。”金誠集團董事長韋杰回憶稱:停牌后查看交易所流水排查原因,交易記錄顯示托管在復星恒利證券的5784萬股股票于12月11日被渣打銀行借券借走,而且是在部分投資人并不知情的情況下。12月14日開盤十五分鐘就遭到不計成本的砸盤。
這些線索將金誠控股股價下跌,指向為外資機構蓄謀的一次惡意做空事件。
“做空勢力的慣用手法是借券砸盤再低位接盤以獲利,而且蹊蹺的是12月14日當晚部分媒體輿論指向我在減持,如果是為了減持為何只減持3000萬股?意義不大。12月13日與三個投資人洽談配股,是希望引入更多的戰略股東、優化股權結構。而且戰略配售的股東表示12月14日并未拋售。”韋杰對《證券日報》記者說道。
金誠集團還和部分投資人溝通,投資人次交易日向券商要求取回紙質股票,但相較于上億股拋盤來說杯水車薪,沒能阻止股價的“滑鐵盧”。
這次外資做空,也讓金誠集團有了深刻的經驗教訓。目前,金誠集團正在與國企、央企接洽,引入戰略大股東,增加企業對抗空頭、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引入戰略股東的事宜正在積極推進之中。”韋杰對記者表示。
目前,外資沽空力量已經基本釋放,金誠控股股價將向上修復攀升。截止12月27日中午12點,金誠控股股價上漲15.28%,顯示公司已經擺脫本次事件影響,股價及公司運營將進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