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m.hand93.com)2月13日訊:今年春節(jié)檔國產電影最大的贏家,莫過于電影《流浪地球》,截至2月10日,上映6天,電影票房已超20億。
作為一部科幻大片,它幾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引來眾多影評人激動地評論,中國終于出現了一部硬科幻大片。但與此同時,對影片的質疑聲也是愈演愈烈,因為吳京的參演和略顯尷尬的臺詞,口碑兩極分化,導致了許多人的惡意評價和抵制。
影片的背景設定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極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著被太陽吞沒的滅頂之災。為拯救地球,全球的人類企圖采取各種方式逃出太陽系,為地球尋找新的家園,而《流浪地球》講述的便是這個計劃過程中的一些故事。觀影之前,我是沖著身邊朋友都夸贊的特效和宏大的敘事去的。可看完電影,剝開科幻的外衣,我卻忍不住被電影的內核和背后的故事深深打動。
1 那些拼盡全力在堅持的人們
《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的誕生,并不容易。
電影初初確定,沒有資金,還是導演郭帆自己墊了100萬,靠著這錢,他找人編寫了一部百年編年史,做了3000多張概念設計圖,8000多張分鏡頭與腳本。
將一切都呈現好,郭帆才拿到了這個機會。可在制作過程中,困難卻一茬接著一茬。
拍科幻電影燒錢,一億多的投資,很快就用完了,沒錢怎么辦?制片人龔格爾把自己的車賣了,攝影師自己買器材租給劇組,演員自降片酬,吳京不僅零片酬出演,還為資金不足的劇組投了6000萬。
科幻電影耗時,劇組又沒錢,特效只能找國內的公司做,2000多個特效鏡頭,做完再一版一版地改,一個鏡頭改個100多次是常事。演員服裝又重又悶,拍攝失重鏡頭還要吊威亞,65歲的吳孟達經常拍完戲回到酒店就哭,問自己為什么一大把年紀還要來受這種苦?
電影的制作周期長達四年,經常開機時,導演和制片人一天只睡兩三個小時,曾一度快撐不下去。此前,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幾乎所有人都覺得,以中國電影現階段的情況,拍不出真正好的硬科幻片,可最后的事實卻是,他們做到了。
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們的堅持,就沒有今天的《流浪地球》。可能有人會說,現在6天電影票房破20億,他們不是都名利雙收了嗎?
可誰有未卜先知的功能呢?看過這樣一個評論,如果電影沒有爆火,那他們便成了中國科幻電影這條路上的一批烈士。讓人忍不住想起電影中,當地球瀕臨毀滅,空間站即將放棄地球,帶領宇航員撤離太陽系,尋找新的棲息之地時,中國宇航員劉培強卻寧愿死不愿放棄地球;
當災難來臨,危在旦夕,下一秒就可能喪命于此,救援隊的人員卻寧愿死也要保護一顆“也許”可能拯救地球的火種。
YouTube上有一條評論:當災難來臨的時候,美國人選擇坐飛船離開;而中國人則想要拯救這個地球,他們想創(chuàng)造不可能完成的奇跡。誰也不是神,總會有撐不下去想要放棄的時刻,可總有那么一些人,拼上一切也要堅持那些想要保護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