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在使用貓眼電影的取票機取票
而之后,美團對于新業務的拓展展現謹慎態度,沒有再拿出大把人力物力財力,砸出一個具備一定規模的垂直業務線。
除了貓眼電影外,2015年底到2016年美團還陸續關掉了實物電商、O2O上門服務、早餐等業務。這些業務或訂單量過低被逐漸邊緣化,或客單低投入高難以獲利。
繞了一圈,T字頭上的一橫也逐漸減弱。
從2016年10月至今,美團力推“城市合伙人”計劃,涉及1200個縣市。代理范圍包括餐廳團購、推廣、支付等業務,收入模式為“團購毛利分成+考核獎金+其他產品”。美團官方將這一項目形容為美團“建平臺,建生態”戰略落地的一部分。
但這些縣市中,超過半數此前為直營城市,美團的這個舉動實際上是把團購的直營城市轉為代理城市,數千名基層地推遭變相裁員。
美團曾經的“核心競爭力”,是通過一只強有力的團購地推軍隊,來獲取商戶和客戶。這讓美團迅速在團購領域占據頭把交椅。美團的團購地推團隊人數到底有多少,并無官方數據,廣為流傳的一個說法是,美團和點評現在員工3.5萬,里面有2.5萬人是銷售和地推。
作為PC互聯網時代的產品,團購這一消費模式在移動互聯網市場環境下逐漸衰落。并且隨著與大眾點評的合并,美團坐穩一家獨大的位置。曾經的核心競爭力,現在反而成了一種累贅。對于美團而言,去團購化將成為常態。
新的“三駕馬車”
2016年之后,王興鮮少談起T型戰略,取而代之的是“三駕馬車”。
2015年11月,美團點評公布了合并后的組織架構調整,成立五大事業群:平臺事業群、到店餐飲事業群、到店綜合事業群、外賣配送事業群、酒店旅游事業群。之后,歷經三次調整,今年1月,王興以內部信的形式,宣布餐飲、酒旅、綜合(餐飲之外的本地生活服務)三駕馬車形成。
在這三大業務架構中,原到店餐飲事業群、外賣配送事業群和餐飲生態平臺層級被取消,統一歸進餐飲平臺,餐飲平臺負責人由美團老將王慧文擔任總裁;酒旅事業群與原美團平臺合并,成立平臺及酒旅事業群,由原酒旅事業群陳亮擔任總裁;綜合事業群和點評平臺合并,成立點評平臺及綜合事業群,由新加盟的張川(原58集團執行副總裁)任總裁。
美團外賣騎手在接受培訓
美團的“三駕馬車”在各自領域遭遇激烈競爭。酒旅業務面臨攜程系的強大壓力;在餐飲領域,阿里口碑、餓了么、百度糯米+外賣等仍然是美團外賣的競爭對手。整個2016年,美團都在核心業務上與競爭對手膠著,并沒有業務拓展上的動作。直到今年2月,美團在南京上線打車業務。
按照王興接受《財經》雜志采訪時的說法,之所以做打車時因為它是基于位置的服務(LBS),而“美團的業務特征很大是和位置相關的”。
不過從目前看,美團并沒有大舉押注打車業務,更像是試水,經過半年的運作也只局限在南京一座城市,并大肆燒錢,沒有向外擴展的跡象。之后更可能的是把打車服務跟美團點評其他產品結合,比如外賣(類似UberEats),也可能酒店接送機。
而在三大業務確認后,美團內部的摸索也基本圍繞三大業務展開。
4月,美團酒旅事業群推出榛果民宿,由90后員工馮威赫負責;7月,餐飲平臺孵化的零售業務成型,在望京開出第一家實體店掌魚生鮮。這意味著美團的業務布局,和T型戰略階段有很大不同。
一位美團離職中層告訴AI財經社,美團對于新業務的拓展并沒有明確規劃,大約就是一個小團隊先內部摸索著做,做得好就把更多的資源放在你身上。
美團還能不能上市?
從來沒有一家企業的多元化戰略像美團點評這樣受到如此廣泛的關注和質疑,甚至有人關心美團的“撒網式”擴張會不會成為樂視第二。
爭議如此強烈的一個原因是,成立七年且具有規模的美團,已經站在了上市的檔口。無論其做什么,都會與上市掛鉤。
這種猜測并非沒有道理。在去年國慶節前,美團餐飲平臺總裁王慧文發內部郵件,稱公司將開始追求盈利性增長,因此未來銷售團隊將不再以交易額作為衡量指標,而是以營收作為業績。這意味著,美團開始從追求規模增長轉向追求盈利。外界對這一信息的解讀是,美團上市已經提上時間表,開始做財務數據給上市鋪路。
但美團對上市三緘其口。
虎嗅研究總監Eastland根據中遠期估值,把企業分成了三類:
第一類是豬,預計上市時市值10億美元到50億美元之間,上市幾年后有望達到100億美元左右;第二類是大象,預計上市時市值超過150億美元,上市幾年后有望達到500億美元甚至800億美元;第三類是恐龍,目前只有AT,市值在800億美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