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最新消息 新三板改革前景看好,服務龍頭企業成發展關鍵
新三板存在淪為預備板的可能
新三板的定位可以分為三個問題,第一是組織關系的定位問題,第二是功能的定位問題,第三是服務對象的定位問題。
首先來看組織關系定位問題,新三板到底是一個獨立市場還是一個預備板市場?至今從官方的文件上來看尚未給出一個確定性的答案,盡管說2017年上半年新三板與創業板多次并列,并且也進入了《證券法》修改二審稿,但是我們認為,由于尚未有正式的文件落地,因此新三板仍有淪為預備板的可能。
如果僅僅是為主板輸送優質公司,喪失了大量優質公司的市場肯定是無法長期健康發展,目前雖然新三板在官方多次與創業板并列,但是畢竟沒有敲定,我們認為,淪為預備板的風險盡管有所減小,但是仍然存在。
存在投資功能缺位的問題
新三板目前的功能定位存在一個嚴重的缺位,也就是說新三板在功能定位上過多的強調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功能,而忽視了市場微觀結構中的投資、退出等功能的滿足,因此帶來的投資功能的缺位問題非常嚴重,而投資不振也導致定價功能、退出功能在整體上的缺失。
一直以來,新三板一級市場的定增情況較好,但二級市場交易日趨較冷淡,一二級市場割裂的局面始終沒有得到消除,甚至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分析背后的原因,我們認為導致投資功能缺位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是較高的投資者準入限制,導致新三板市場缺少真正意義上的二級市場合格投資者,交易對手的缺位導致二級市場流動性的缺失。
新三板自誕生以來,不斷的強調機構投資者的主體地位,這當然也是我國資本市場的一個創新型的舉動,但是我們認為,新三板二級市場的機構投資者至少應該具備兩個特征,一是堅持價值投資,二是堅持長期投資,這與A股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固有的短線化、散戶化、炒估值等行為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說A股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的思維是很難真正適應新三板的要求,因此新三板需要的是新型的二級市場機構投資者,他不可能從A股市場上自然的快速的轉化而來,它需要時間的培育,也需要政策的扶持引導。
同時,新三板雖然被定義為機構投資者市場,但是我們看到,公募基金目前也僅能以專戶等方式來投資新三板,公募基金尚未被允許正式入場,這也是導致場內的投資者數量缺乏,資金來源缺乏的一個重要原因。從個人投資者的角度來講,500萬的門檻過高,導致場內的投資者數量和資金都不足,無法形成類似于A股市場中強大的散戶投資者力量。
第二個導致交易功能缺位的原因是交易制度存在的不足。新三板目前的交易方式僅有協議交易和做市交易兩種方式,尚未正式推出競價交易,協議交易是新三板市場目前采取的最廣泛交易制度。
但是協議交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成交不活躍、股價波動大,甚至是股價失真等問題,難以滿足一些企業交易的需求。
從做市制度來看,目前新三板做市制度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扭曲,由于做市商牌照資格的限制,現有的新三板做市商相對在市場上處于壟斷地位,他們可以以相對較低的價格做市庫存股,這使得做市商可能缺乏通過買賣股票而獲取價差的動力,從而活躍市場交易功能也難以實現,而且在盈利考核的壓力下,做市商存在著兜售庫存股以兌現浮盈的空頭傾向,這也是導致做市指數連續下行的原因,特別是在弱勢的市場行情中,這一點就體現得特別明顯,因此目前大量的做市轉協議的公司,這種情況也凸顯了做市制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