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小木)今日話題:碎片與知識——知識的碎片化從來是知識生產的一種形態,只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它變得更加具有了侵略性。
01所有的知識都產生于閣樓,為少數人所創造。
它的原料或來源于田野,譬如《詩經》的吟唱者們;竟或來自個別天才的大腦,比如康德或霍金;再然后,通過某些工具——我們不妨稱之為樓梯,將產生于閣樓的知識傳播于廣場。
人類的知識史,便伴隨著工具的迭代而演進,從遠古的巖石、草紙、銅器、竹簡,到近現代的報紙、雜志、電視以及互聯網。
每一次工具的革命,都帶來知識的產生、文本形態、傳播及變現方式的四重變革。
到1960年代,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訊息”的概念,在他看來,“媒介本身就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即人類只有在擁有了某種媒介之后,才有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
這個說法有它的極端性,不過,卻突出地表達了工具變革的意義,因而在30多年后,被互聯網人奉為圭臬。
02知識的碎片化與碎片化的知識,永遠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人類的早期知識都是碎片化的。孔子的《論語》是碎片化的,柏拉圖的《對話錄》是碎片化的,甚至《圣經》或幾乎所有的佛經,俱是碎片化的。
除了文字之外的其他知識呈現方式,也大多是碎片化的,歌謠是碎片化的,圖畫是碎片化的。
把無數的碎片鋪陳出來,以統一的價值觀協合之,再將其融為一爐,才構成為所謂的體系或流派。
司馬遷著《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究是采集,通是融合,成一家之言,就是體系了。
中國古人把知識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都可以說是碎片化與體系化的過程。
明清之后再無原創大家,根本的原因,就是人們放棄了碎片化創新,而只敢于在一個既有的知識體系內“循環考據”。
人對知識的獲取及吸收,也是碎片化—體系化—再碎片化—再體系化的反復過程,如果一味地強調知識的體系化,那是無趣的,僵硬的,食古不化的。
進而言之,因為每個人的學習程度不同,所以,同一個知識點,對某些人是碎片的,對另外一些人則已是體系。
在這個意義上,沒有所謂的高級的知識或低級的知識,只有人樂于吸取的知識,以及人對自我期許前提下的知識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