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m.hand93.com)訊,曠日持久的樓市去庫存進程,正隨著供需兩端的發力,而逐漸體現出效果。
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前7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為63496萬平方米,比2016年初的高點下降了約1萬平方米,降幅約14%。
但不同城市之間的去庫存進程并不一致。民間機構統計顯示,經過本輪市場上升周期,一些城市的庫存規模出現腰斬。但仍有大量三四線城市,庫存幾乎沒有變化。
如今三四線城市之間的差異會越來越大,說明房地產市場發展到這一階段,城市規模已經不是判斷市場前景的唯一標準。未來將更多是區域的概念,其所在區域的經濟水平、資源稟賦、人口吸引力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分析人士認為,這種局面體現出樓市形態的進一步分化,三四線城市之間,經濟、資源、人口、環境等的不同,已經極大影響到樓市的供需形勢。在下一輪上升周期中,這將對市場帶來深遠影響。
一線城市庫存跌至底部
國家統計局從2010年開始公布商品房待售面積,用以反映市場的庫存水平。根據歷史數據,2011年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為27194萬平方米。但隨后,該指標逐年攀升,到2016年2月達到高點,為73931萬平方米。
也即,自2011年末到2016年初的四年間,全國商品房庫存增加了約170%。
上述庫存的增加主要來自三四線城市。分析人士指出,城市范圍擴張、舊城改造等,促成了土地供應規模的增加,進而增加了商品房的供應規模。但由于經濟基礎薄弱、產業集中度弱、人口外流等因素,使這些房屋的去化速度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