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房地產交易的升溫,從2016年2月開始,整體庫存逐漸下降。根據統計局數據,到今年7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為63496萬平方米,比2016年初的高點下降了約1萬平方米,降幅約為14%。已經恢復到2015年初的水平。
平安證券認為,除銷售明顯增長外,部分城市近幾年來的供地節奏明顯放緩,也是庫存規模大幅下降的原因。
按照一些業內人士的觀點,當前房屋施工面積、新開工面積、竣工面積的增速都在回落,若市場交易熱度能夠持續,總體庫存仍有進一步減少的可能。
民間機構的統計數據更為樂觀。克而瑞近日發布報告指出,截至 2017年7月底,該機構監測的8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為40211萬平方米,環比減少0.5%,同比減少11.1%。當前庫存規模相當于2013年9月的水平。
上述80個城市多為一二線城市和較為熱點的三四線城市,其市場交易熱度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去庫存力度也更大。
但若分城市來看,差異同樣存在。上述機構指出,對于一線城市來說,庫存規模已降低到歷史底部,基本上接近2010年上半年的歷史最低水平,當前繼續下跌的空間不大,近期還有抬頭趨勢。但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庫存仍然在繼續去化過程中。
部分三四線城市庫存仍高
作為此前的庫存“重壓區”,三四線城市的去庫存進程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