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料未及的或是電動汽車市場的變化。
今年9月底,工信部公布了新能源汽車配額政策,即對于傳統能源乘用車年度生產量或出口量達到3萬以上的車企,2019年起其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為10%,2020年為12%。
而在今年4月出臺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已明確到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將達到200萬輛,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總銷量的比例達到20%以上的發展目標。
評級機構惠譽(Fitch)發現,中國電動汽車平均補貼水平是全球第二慷慨的,僅次于挪威。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相關部門給電動汽車的補貼每車在10萬元左右。
在真金白銀的刺激下,電動汽車行業得到了蓬勃發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電動汽車和混動汽車銷量增長53%,至50.7萬輛;該數字占到去年全球電動和混動汽車總銷量的45%。
但很難判斷在沒有政府激勵的情況下,電動汽車是否仍會有強勁需求。2017年1月中國削減補貼后,比亞迪提高價格進行補償,結果該公司在2017年上半年的銷量下降20%。
更大隱憂在于,在政策刺激下,電動汽車行業是否會重蹈光伏、鋼鐵等產業一樣的結局——產能過剩。
這并非杞人憂天。公開資料顯示,已經有200多家公司宣布打算在中國制造和銷售電動和混動汽車。蔚來(NIO)、威馬汽車(WM Motors)和Future Mobility等一些企業還有在全球銷售電動汽車的宏偉計劃。
與此同時,大眾汽車(Volkswagen)和福特(Ford)等全球汽車巨頭宣布了通過在中國組建合資企業來生產電動汽車的計劃。
經紀公司伯恩斯坦(Bernstein)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表示,9月出臺的新規將推動在中國經營的汽車品牌——包括大眾(VW)和通用汽車(GM)等全球集團——到2020年生產超過200萬輛電動車,而2016年的電動乘用車銷量僅為33.6萬輛。
問題在于,到2020年政府計劃結束對電動車的補貼,對生產企業而言可能意味著每輛電動車平均虧損3萬元人民幣。
伯恩斯坦預計,僅2020年全球電動汽車廠商將為此減少100億美元的利潤。同時,鑒于多數消費者對選用電動車仍然不積極,電動汽車廠商可能需要對電動車打折,使其降至汽油動力汽車的價位,以推動銷量。市場產能過剩就隨之而來。
到那時,對于擼起袖子在電動汽車市場大干一番的王傳福來說,萬億目標估計已不再重要,能不能保持盈利都很難說。(原標題:8年再造9個比亞迪 王傳福又頭腦發熱了?)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