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報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見IMF總裁拉加德時表示,中國政府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在重要位置。
1
總理: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在重要位置
李克強稱,在保持金融穩定、逐步去杠桿、穩定經濟增長之間保持平衡,我們有能力維護中國金融的市場穩定,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他還表示,將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此外,李克強在會見世界銀行行長金墉時提到,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過程中,既要改造傳統產能,又要培育新動能,中國愿同世界銀行加強合作,圍繞新動能等問題開展共同研究,助力中國經濟加快實現轉型升級。
2
央行周五給出新定調
周五(5月12日)晚發布的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有五點內容值得關注:
第一點:繼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不宜將公開市場利率上行與“加息”劃上等號。
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稱,公開市場利率隨行就市適度上行,反映了2016 年以來在內外部因素綜合作用下貨幣市場利率中樞上行的走勢,是在保持流動性基本穩定目標下市場供求推動的結果,不宜將公開市場利率上行與“加息”劃上等號。從當前形勢看,公開市場利率更富有彈性,客觀上也有助于去杠桿、抑泡沫、防風險,符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第二點:4 月份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已重新轉為“擴表”。
總的來看,我國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化要受到外匯占款、調控工具選擇、春節等季節性因素、財政收支以及金融改革和調控模式變化等更為復雜因素的影響,中國央行“縮表”并一定意味著收緊銀根,比如在資本流出背景下降準會產生“縮表”效應,但實際上可能是放松銀根的,因此不宜簡單與國外央行的“縮表”類比。
對此應全面、客觀看待,并做更深入、準確的分析。由于第一季度“縮表”受季節性及財政收支等短期因素影響較大,從目前掌握的數據看,4 月份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已重新轉為“擴表”。
第三點: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有機銜接監管政策出臺的時機和節奏;穩定市場預期,把握好去杠桿和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的平衡;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取得了較好效果。
第四點: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
第五點:“三個確保”,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確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得到深化,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3
銀監會四大舉措紓解銀行整改壓力
同樣在周五,銀監會就近期重點工作通報舉行媒體通氣會,銀監會審慎規制局局長肖遠企在會上強調,前期出臺的金融政策,在指導思想和目的上是要開正門,不走旁門,堅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只要是依法合規開展的業務,都是受到鼓勵和支持的。對于監管密集發文影響市場情緒的問題,肖遠企表示市場對此“沒必要緊張”。
在當天的通氣會上,銀監會方面強調,在監管政策的實施上,銀監會在堅定不移地按照既定監管思路和方向,開展監管行動的同時,也充分考慮銀行業風險實際,科學把握力度和節奏,穩妥有序推進。
為了實現穩妥有序地推進監管行動,銀監會方面公布,此次安排了一些具體措施為銀行規范業務留出空間:
一是有計劃實施。做好工作步調和時間安排的統籌協調,為各項工作落實時限設置一定間隔,實行錯峰推進。
二是分步驟推進。工作設定自查、督查和整改等環節,以自查摸清底數,以督查確保真實,以整改促進規范。
三是合理安排過渡。自查督查和規范整改工作之間安排4至6個月的緩沖期,為銀行實現合規達標預留時間。監管部門還將根據不同銀行的實際情況,靈活確定整改時限要求。
四是實行新老劃斷。對新增業務,嚴格按照監管標準進行規范;對存量業務,允許其存續到期實現自然消化;對高風險業務,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制定應對預案。
對于下一步的監管思路,肖遠企透露,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未來的監管要從“活”字與“穩”字上下功夫。
所謂“活,就是激發經濟金融的活力。要開正門,提高金融配置資源的效率,提升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近段時間,銀行業金融機構資金供應的能力大大提高了,銀行資金流動性非常充裕,未來要在提升銀行業資源配置的效率,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方面下功夫。
所謂“穩”,則是確保銀行業經營穩定,風險處于完全可控狀態,為銀行業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為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創造良好的環境。
4
銀監會強調"絕不因為處置風險而引發新的風險"
除了告訴市場“沒必要緊張”外,肖遠企還強調,銀監會制定政策絕不只局限于銀行體系,而是基于宏觀審慎的視野,“絕不因為處置風險而引發新的風險,這是一直以來堅持的原則”。
具體來說,肖遠企稱,銀監會前期出臺的金融政策,在指導思想和目的上是要“開正門、堵偏門”,所有的監管制度和規定都不是限制業務,只要是依法合規開展的業務,都受到鼓勵和支持;但對于不合規經營、不利于實體經濟發展和市場穩定的,銀監會將絕不手軟。
對于“三三四”大檢查內容,并沒有什么太多新的監管規定,特別是沒有定量的規定,都是對現有的制度的一個系統歸類。這些制度、規定、要求過去都有,散落在不同的辦法、文件里,這次系統地歸類、系統地重申。
在監管的操作方法上,肖遠企稱,前期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充分考慮了對市場的影響、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影響,并做了充分評估。對節奏、力度做了很好的安排和把握。
實際上,肖遠企認為,目前銀行業進行的自查自糾對各類業務影響不大,包括銀行理財、同業投資等業務規模仍在穩步提升。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理財產品余額30萬億元,比3月末增加了1.1萬億元;銀行業金融機構持有的同業存單余額為4.2萬億元,比3月末增加將近700億元;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的同業存單余額為7.8萬億元,比3月末增加1384億元。同業投資規模將近37萬億元,比年初增加了4萬億元。
“目前宏觀經濟形勢穩中向好,整個銀行及金融體系非常穩定,風險完全可控。”肖遠企說。
今日晚間,新華社發文稱:資本市場,不能發生處置風險的風險。
過去一周,資本市場在調整,監管在出手,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部門出臺了不少政策。同時一個理念漸漸明晰:防風險、治亂象是健康市場的需要,但不能因處置風險而發生新風險。如實講,在去杠桿、防風險大背景下,市場上的緊張情緒肯定會有,市場波動也很難完全避免。但如果不對市場中存在的風險點進行處置,不對長期存在的市場亂象進行治理,就不可能形成健康發展的金融市場。當今金融市場的亂象,不是短期內被“創造”出來的,風險點之間的關聯錯綜復雜。整治這些亂象、處置這些風險點不能過于急切,要從全局統籌考慮,不能在處置風險過程中發生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