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發布報告稱,隨著非首都功能疏解、通州副中心建設加快、老城更新改造推進等,新北京已在路上,新首都呼之欲出。新版城市規劃突出減量發展,確定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和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其中要求2020年及遠景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從當前2921平方公里減少至2030年的2760平方公里。新總規送審稿提出構建“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這與3月末公示草案的“一主一副兩軸多點”明顯不同,“一核”、“一區”的涵義有待公布。其中“一核”有可能指中央政務區。“多點一城、老城重組”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思路,“一城”指雄安新區,老城重組或指中央政務區。建議關注新首都新北京主題投資機會:生態環保、交通基建、地產等。
新版城市規劃突出減量發展,確定了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和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其中,在人口總量方面,要求2020年及遠景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在生態控制線方面,在統籌整合山水林田湖資源條件的基礎上,將北京約16410平方公里的市域空間劃分為生態控制區、限制建設區、禁止建設區,要求生態控制區面積2020年約占市域面積的73%,2030年提高到75%左右。在城市開發邊界方面,要求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在當前2921平方公里基礎上,到2020年減至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0年減至2760平方公里左右。
在之前規劃中,北京市提出的人口控制目標被快速超過,除低估人口增長趨勢外,在早期還存在對非普查年份常住人口總量把握不準的統計問題。1983年《北京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設定的2000年常住人口1000萬人左右的目標,僅僅在三年后便被超過。《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年-2010年)》設定的2000年常住人口1160萬人目標,在1995年被超過。《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設定的2020年常住人口1800萬人目標,在2009年被超過。2011年以來,北京市逐漸建立完善了覆蓋短期流動人口的實有人口統計體系,人口數據質量明顯提高。2014年習近平同志北京講話以來,北京開始進行大力人口調控,近幾年常住人口增長趨勢明顯放緩。
在城鄉建設用地方面,北京市“十三五規劃”要求到2020年城鄉建設用地控制在2800平方公里以內,新版城市規劃有所放松,調整到2860平方公里。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從土地利用分類看,城鄉建設用地包括城鎮建設用地、村莊建設用地等,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的減少并不必然意味著城鎮建設用地的減少。
在空間結構上,新總規提出構建“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在3月末公示的規劃草案中,北京城市空間結構為“一主一副兩軸多點”,其中一主為主城區(城六區),一副為通州副中心,兩軸為中軸線、長安街及其延長線,多點指門頭溝、房山、順義、大興、亦莊、昌平、評估、懷柔、密云、延慶10個周邊城區。當前“一核”、“一區”尚未公布其明確涵義,“一核”可能有兩個理解:其一,或與京津冀規劃提出的“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相同,指代北京這一核,強調疏解非首都功能;其二,或可能是指中央政務區。“一區”或可能指北京新機場地區等類似的區域。
任澤平此前的報告中指出,“多點一城、老城重組”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思路,“一城”指雄安新區,老城重組或指中央政務區,否則不可能與被稱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雄安新區并列成為中央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思路。2012年以來,通州副中心定位經歷了從城市副中心到行政副中心,再到城市副中心的轉變;規劃建設通州副中心與雄安新區同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隨著非首都功能疏解、通州副中心建設加快、老城更新改造推進等,老城重組日趨成熟,有望提上議事日程。中央政務區范圍可能以東西城為主,并調整加入部分周邊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