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程丹
6月臨近,A股能否納入MSCI指數的討論再次升溫,明晟指數公司最新表示,將于北京時間6月21日揭曉A股能否納入MSCI的結果,一時間,市場再度將目光聚焦到了A股。
截至目前,A股能否納入MSCI各方機構觀點仍顯分歧,樂觀者認為近期MSCI中國指數表現良好,疊加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進展迅速,A股今年納入MSCI成功的概率大增,但悲觀者也強調,圍繞中國市場數據和股市停牌的擔憂依然存在,今年是否成功變數猶存。
第四次“碰撞”
為了納入MSCI,A股做出了不少努力,但卻屢次遭拒,自2013年A股首次入選“潛在升級市場觀察名單”以來,A股市場已經連續多年無緣MSCI。
2016年,對A股納入MSCI而言,本來是市場呼聲較高的一年,為了使A股能夠被納入MSCI,中國監管機構一直在制度上不斷完善,以求接近MSCI提出的相關要求。準入額度分配流程方面,QFII和RQFII基本額度分配將由基金管理規模來決定,申請及額度審批流程更加透明、簡化;資本流動限制方面,QFII投資本金取消匯入期限要求,鎖定期從之前的1年調整為3個月,匯出頻率調整為以日為單位,QFII項目準入從之前的12個城市擴展至16個城市;受益屬權界定方面,證監會就QFII、RQFII名義持有問題進行了相關解答,消除了海外投資者在受益權屬界定上的疑慮。此外,針對MSCI提出的停牌制度,兩大交易所發布了停牌新規,控制自愿性停牌的發生,穩定制度缺陷對股票交易的影響,嚴控停牌時限,加強對停復牌機制的監管。
但監管的努力還是沒能“說服”MSCI給出入場券,受到了股市異常波動的影響,加上流動性障礙、外資贖回額度等因素的困擾,A股在2016年又一次無緣MSCI。MSCI表示,將推遲A股納入MSCI的時間,但與此同時,MSCI將繼續保留中國A股在2017年納入新興市場的審核名單上。
進入2017年,一則新方案消息的傳出,為A股納入MSCI增加了不少的底氣。新方案一舉改變了原來基于“QFII或RQFII”的方案,而調整為基于“互聯互通”的新框架。由此一來,新方案的推出,會為今年A股納入MSCI加分不少,但新方案落實,則將會大幅降低被納入的A股投資標的數量,A股擬納入MSCI的股票數量也因此從448只減少到了169只。
上述縮小化方案在減少納入個股數量的同時,資金規模也相應變少,之前預計可能會帶來約900億~1200億美元的增量資金,按照目前的方案遠低于此前預期。
機構觀點各異
對于今年A股和MSCI能否“聯姻”成功,市場觀點并不一致。
樂觀者眾,摩根大通亞太區副主席李晶認為今年A股納入指數的可能性高于往年。“但即使獲得納入,并不會對A股帶來立竿見影的提振作用,因起初在相關指數的比重僅為0.5%,未來幾年相關比重會大幅上升,建議國際投資者提前布局,增加A股的持倉比例。”
全球最大的資管機構貝萊德也首次公開表示,支持MSCI將A股納入其新興市場指數,并聲稱其在中國A股的投資歷史已長達逾十年。
中金公司分析師王漢鋒指出,在今年3月MSCI公布A股市場納入全球新興市場指數的新提案背景下,在MSCI中國指數表現良好的前提下,加之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進展迅速,MSCI今年6月中旬納入A股的可能性會大大提升,如若這一決定落地,將對市場帶來更大影響。
機構普遍預測,若MSCI縮小化方案通過,將會為A股帶來70億~80億美元的資金。此外,A股若能納入MSCI指數,對加快A股市場化和國際化具有重大意義,對國內投資者情緒、風險偏好也有修復提振作用。
但悲觀者也不少,首當其沖的要數明晟首席執行官Henry Fernandez了,他指出,中國股票納入MSCI短期內仍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圍繞中國市場數據和股市停牌的擔憂依然存在。
他強調,MSCI已經與100個客戶進行了磋商,并計劃在6月20宣布最終決定前再找100余家客戶咨詢意見。
民生證券副總裁管清友也表示,金融產品的預先審批制、停牌問題等同樣也是境外投資者關心的要點,目前這兩方面尚沒有滿意的解決,相比各種互聯互通的通道機制,海外投資者更關心投資標的資產相關的情況,如停牌機制、對沖機制、境外金融產品掛牌的預先審批機制等。
“在當前市場條件下,上述障礙決定了海外投資者對投資A股存在一定擔憂,MSCI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指數提供公司,自然其對納入A股也會審慎。”管清友指出,目前來看,MSCI利用新框架繞開了舊問題,一定程度向A股拋出繡球,但最終A股是否可以納入取決于客戶對于新框架的接受程度。
新鴻基金融策略師溫杰表示,今年A股加入MSCI“看起來真是不可能”,即便新方案公布后增加了納入的可能性,但結果依然“難以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