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電工業成霧霾治理短板
目前,工業排放已成為SO2、NOX、一次PM2.5及VOCs的第一大排放源。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39.6億噸煤炭消費總量中,非電工業領域耗煤量達18.2億噸。鋼鐵、建材消耗了20%以上的煤炭消費量,貢獻了工業煙塵一半以上的排放量、近40%的一次PM2.5污染物。目前這兩個行業SO2及NOx削減率相比火電差距較大。
過去一段時期以來,霧霾治理的重點領域在火電領域。大多數燃煤電廠已經完成了常規脫硫脫硝除塵改造,火電領域的大氣污染治理甚至進入到超低、超凈排放階段。而相比之下,每年煤炭消費量占據除火電之外另“半壁江山”的非電行業領域,大氣污染治理步伐則相對遲緩,成為霧霾治理的一大“短板”。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研究報告指出,當前火電行業污染物進一步削減面臨邊際空間遞減、邊際成本攀升的制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重點應轉移到污染物排放強度更高的非電行業。
光大證券分析師陳俊鵬認為,目前鋼鐵脫硫、水泥脫硝的設備安裝率很高,但由于非電業主、環保供應商等各方因素,以及監管不完善,加上技術遠不及火電技術領域成熟,非電行業大氣治理市場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
針對非電工業大氣治理這一短板,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合研究專家組建議,應該結構減排和工程減排結合,推進工業煙氣污染深度治理和超低排放控制。專家提出,2020年基本淘汰鋼鐵、電力、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的落后產能;非電行業全面實現污染達標排放,有序推進非電行業超低排放技術的試點和示范;推動鋼鐵、平板玻璃、水泥等行業全過程節能和煙氣治理工程;石化行業VOCs控制技術普及率大幅度提高,VOCs排放總量較2015年削減50%以上。
推進重點行業治污升級改造
從目前情況看,環保部等相關政策制定部門對非電行業污染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下一步有望在政策方面進行傾斜。
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根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將加大工業大氣污染整治作為七大任務之一,并列出明確時間表。方案提出,9月底前,“2+26”城市所有鋼鐵、燃煤鍋爐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顆粒物執行特別排放限值。重點排放單位全面安裝大氣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并與環保部門聯網,實時監控污染物排放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