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證券市場周刊》發布調查報告,質疑三聚環保百億合同。公私募基金云集的“價值成長”股三聚環保封跌停板。之前,自媒體連續發布爾康制藥、神霧環保、神霧節能的做空報告,質疑神霧環保利用關聯交易實現業績增長套路、神霧節能2016年年報現金未正常回流及毛利率過高、爾康制藥涉嫌嚴重財務舞弊等問題,三公司都在封跌停板后停牌。
目前,個別自媒體頻繁質疑上市公司,但其性質主要還是輿論監督,沒有證據證明他們是利用做空手段謀利。這離真正的渾水、香櫞式的沽空機構還有很大距離。但隨著自媒體的發展成熟,不少自媒體公眾號影響力、號召力與日俱增,團隊化、商業化趨勢日益明顯。同時,A股融資融券、股指期貨、股指期權等做空工具日益完善,眾多自媒體的商業化訴求和盈利沖動與做空手段融合,在一定時機有發展為渾水式做空機構的可能性。
渾水式做空公司到底在A股有沒有生存土壤?對這個問題需要從多角度來理性分析。
從凈化資本市場的角度來說,做空機構的存在有合理之處。A股IPO粉飾財務報表,上市之后關聯交易、虛假陳述等問題長期存在。雖然監管層IPO審核持續從嚴,對違法違規保持高壓打擊態勢,但畢竟精力有限。而券商研報基本以唱多為主,很少發布對上市公司的負面報告,甚至會“別人動了我的愛股,馬上懟回去”,主動為上市公司站臺。做空者的存在和做空利益格局的設計,對于A股市場是一股遲到而重要的遏制力量。
從A股市場的成熟度和投資者構成來說,現階段批準沽空機構還是有一定風險的。A股投資者以散戶為主,羊群效應明顯,對上市公司基本面研究不夠,一旦有上市公司負面消息出來很容易踩踏,這從最近港股通投資者在香港的遭遇就可以看出端倪。
近期,港股正在繼中概股后變成做空機構的狩獵場,沽空的獵物正是在香港上市的內地股,瑞聲科技、科通芯城、輝山乳業、中國宏橋等紛紛中槍。渾水公司創始人表示將繼續做空香港上市公司,投資者尤其是港股通的南下資金草木皆兵。
渾水等公司為什么近期大肆沽空內地在港上市股?部分原因在于這些公司大都是港股通標的,內地投資者大量持有。以往他們的做空基本都無勝算,香港對做空也早已司空見慣,很難受恐懼感綁架。但內地投資者沒有沽空經驗,一旦看到做空研報,馬上恐慌拋售。尤其是港股通只能單邊做多,在沒有對沖工具的情況下,這種恐懼情緒更加強烈。渾水等公司近期如此活躍,并且基本一擊即中,很大程度上是港股的投資者構成在逐漸改變,內地投資者比例逐漸增加。
從法律層面來看,沽空機構在內地的法律邊界甚為模糊。對于像“渾水”這樣專門揭黑的公司,上市公司自然是不歡迎的,認為是“惡意做空”。內地少數上市公司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報警。但目前無法用法律界定這類做空機構的行為。
前幾年,曾有民間機構請求證監會確認做空的合法性。證監會列舉了兩個現有法規予以間接回復,首先是發布證券研究報告需向證監會取得業務資格;其次是禁止以編造、傳播或者散布虛假不實信息等不正當手段,影響證券價格波動并獲取經濟利益。
這兩條可能都是自媒體的軟肋,因為自媒體作者很多沒有業務資格證書,只是空閑時間進行證券投資研究,專業性當然也無法與有資質的證券分析師相提并論,研究報告瑕疵難免。
《證券法》也沒有對“分析與調查、融券賣出、再發布報告”的做法做出禁止性規定。但是,《證券法》中關于“操縱市場行為”的認定論述中還有一條兜底條款,即“其他操縱市場的行為”。損害商業信譽、編造并傳播證券期貨交易虛假信息、市場操縱這三種罪項,無疑是發布唱空報告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利劍。
目前,有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需要引起監管層警惕:滬港通、深港通啟動后,如何面對渾水、香櫞等公司借道對A股公司的做空攻擊。
沽空機構完全可以通過滬港通、深港通先找好A股的買入標的,發布做空報告打壓股價,然后買入等待股價反彈。他們可以在香港相關網站發布報告,也可以隱身在內地以自媒體渠道發布報告。
沽空機構目前盯住的主要是在香港上市的內地股,屢屢得手后一旦瞄準中港通A股標的,將直接對還不成熟的A股市場形成沖擊。從這個意義上說,渾水等公司離A股并不遙遠,需要及早修補法律漏洞,制定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