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持新規引導大股東、特定股東及董監高規范、理性、有序減持,堵住A股“出血點”,但新規實施后的3個交易日主要股指不漲反跌。5月31日至6月2日,上證指數、深證成指、中小板指及創業板指分別下跌0.15%、0.65%、0.33%、0.78%。其中,中小創股票“閃崩”屢見不鮮,創業板指一度跌破2015年6月見頂回落以來的盤中低點。端午節前一周大漲4.64%的上證50指數則沖高回落,當周僅小幅上漲0.17%。
其實,減持新規對A股的減壓作用不可輕視。上交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周減持新規實施后,滬市共有35家上市公司的股東進行過減持,涉及86個賬戶,累計減持4716萬股,合計金額5.7億元,日均1.9億元,均為通過競價系統進行的減持,沒有通過大宗交易進行的減持。整體上看,減持新規實施后,通過競價交易系統的日均減持金額較實施前出現顯著下降,降幅為67%。而深交所數據顯示,3個交易日深市共有124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特定股東和董監高進行了減持,涉及241個賬戶,減持股份合計3.10億股,減持金額合計40.83億元,日均減持金額13.61億元,與新規發布前10個交易日日均減持29.77億元相比,下降了54%。其中,通過大宗交易減持21.91億元,占比54%,日均減持7.30億元,與新規發布前10個交易日日均減持15.51億元相比,下降了53%。
可見,減持新規的實施,對于大股東無序減持給二級市場帶來的沖擊初現抑制效果。新規對大股東、特定股東及董監高新增多項規范減持的要求,使其套現的時間跨度拉長,必然顯著減少減持規模的總量,尤其是避免個股遭巨量減持的沖擊。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投資者及市場人士近期又把目光主要聚焦于IPO節奏,甚至對IPO會不會再次暫停展開議論。實際上,堵住減持“出血點”比減緩IPO的正面影響更大。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已經有199家企業拿到了IPO批文,其中,主板有102家,中小企業板36家,創業板61家,籌資總額約1014億元。而僅僅在滬市,截至5月26日減持新規實施前,今年以來共有278家上市公司的股東進行過減持,涉及2422個賬戶,累計減持102億股,總金額900億元。顯然,IPO因市場極度低迷出現節奏放緩只是階段性,而減持新規帶來“止血”效應卻是長期的。
A股端午節后3個交易日與外圍股市呈明顯強弱差異,表明當前還存在諸多影響市場情緒的負面因素,特別是資金面緊張的預期較為明顯。有券商分析師指出,就流動性來看,投資者普遍對6月市場趨勢較有顧慮。這是因為擔心季末遭遇理財產品集中到期和MPA考核,可能導致更嚴重的流動性緊張局面。
數據顯示,5月份以來,已有215只貨幣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均值超過4%。貨幣基金及銀行理財產品高收益曾在前幾年給A股帶來過較大資金分流影響,如今無風險收益率再度抬升,對股市資金面并非好事。
A股難以擺脫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2015年6月異常波動以來重新陷入存量資金博弈的格局。隨著去杠桿以及清理違規資金,參與股市的資金逐漸減少。一邊是股市中多數板塊盡顯賠錢效應,另一邊無風險收益率再度誘人,勢必導致場外資金不愿意輕易入市。這種局面的打破,不是單靠減持新規以及“漂亮50”創造局部賺錢效應就能實現的。從這一點說,實施減持新規非常重要,有助于提振市場信心,其利好作用不可忽視。不過,還需要采取更多措施夯實市場發展基礎,引入增量資金,打破存量資金博弈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