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近期發布了《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引起各界熱烈探討。這一減持新規,將給近來異常火熱的Pre-IPO帶來怎樣的影響呢?創投人士認為,監管層希望借此堵住制度套利的缺口,引導長期價值投資,而火熱的Pre-IPO因此將出現降溫。
“減持新規是具有針對性和引導性的,它針對的就是制度套利者。” 基巖資本董事總經理赫旭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前,Pre-IPO其實是一種制度套利,可以通過突擊入股的方式來牟取暴利,這容易滋生腐敗。基巖資本是一家從事海外一級半市場即做海外Pre-IPO的機構,近年來開始拓展國內市場。
近段時間以來,隨著IPO增量的快速擴容,Pre-IPO被視作是“確定性更大的打新”,在國內異常火爆,估值一度攀上20倍、甚至30倍的市盈率。赫旭認為,從新規來看,監管層正是希望通過這種倒逼機制,使投資機構更為重視企業的質量,而不是僅僅靠一、二級市場的套利,以此來堵住制度套利的缺口,引導長期價值投資。減持新規的出爐,將促使Pre-IPO項目價格自然走低,火熱的Pre-IPO會因此出現降溫。
與此同時,減持新規將不可避免地增加創投基金退出時間,時間成本的增加意味著風險的增大。赫旭認為,Pre-IPO機構需要考慮增加自己的退出渠道,比如考慮參與不同上市地點的IPO,推動上市公司的并購等等。
6月2日晚間,證監會發布監管問答,明確了關于首發企業中創業投資基金股東的鎖定期安排及適用該政策的創業投資基金的具體認定標準。
“此次調整對于創投基金來說確實是一個利好,但惠及面不算太大。” 赫旭分析指出,此番調整可能會對創業企業的股權結構產生深遠的影響,某些大股東或許會利用該制度,在創業初期即通過股權代持等方式設立一系列的創投基金來實現對公司的實際控制,將自己的股權拆細以達到提前減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