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經濟全球化與金融業規范發展論壇于6月3-4日在北京舉行,本次論壇由清華大學主辦,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和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共同承辦。論壇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指出,數字普惠金融面臨四大挑戰,需要引起普惠金融從業者的高度重視。
一是風險治理的挑戰。數字技術的應用,并不會改變金融風險的隱蔽性、突發性、傳染性和服務外部性的特征。在多維開放和多項互動的網絡空間,金融風險、技術風險、網絡風險更容易產生疊加和擴散的效應,使風險傳遞得更快、波及面更廣。
二是數字鴻溝的挑戰。農民、低收入人群由于往往缺乏足夠的數字支持,技術與技能,容易形成不同教育程度、年齡結構、地區居民之間的數字鴻溝,導致不同群體從金融服務中獲益的能力有所分化。而且弱勢群體對于物理網點的依賴度相對更高。一旦數字技術越來越多地替代物理網點,也可能引發技術性的金融排斥。
三是基礎設施的挑戰。數字普惠金融創新依賴于支付清算、信息通訊等基礎設施的有效延伸和擴展。但是作為公共品或準公共品的基礎設施,在建設升級方面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和較多的投入。此外,數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創新,還對普惠金融信用信息體系、數據統計和監測評估體系、數字普惠金融的標準體系等基礎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監管適應性的挑戰。在監管體制方面,數字普惠金融的跨界特征明顯,需要完善綜合監管和穿透式監管,加強監管的協作和信息共享。監管資源方面,數字普惠金融模式眾多,創新速度快,給監管人員、監管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監管能力方面,需要注重利用數字技術對現有的監管流程和系統進行優化和改進。因此在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的過程中,不能僅依靠技術單兵突進,或者把技術過度地神化、泛化,而應該研究推動包括政策、制度、技術等在內的一攬子系統性的普惠金融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