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旅游、駕校學車、割個雙眼皮……隨著高考結束,考生家長們已經紛紛給自己的孩子做著不同的打算。針對高考結束至大學入學這一個黃金時段,商家們將高考生及家長們視為“金主”,推出各類產品或服務,準考證一時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打折神器”。商家掘金“后高考經濟”也是蠻拼的。
高考結束后到大學開學前這段時間,被稱為“后高考時代”,各路商家自然不會放過掘金的好機會,于是在各種吆喝聲和營銷噱頭的襯托之下,“后高考經濟”的概念應運而生。應該承認,這不完全是商家炒作,而是確有市場需求。作為中國內地最重要的入學考試,高考被賦予了“定終身”、“過獨木橋”等特殊意義。一旦高考結束了,作為考生,即便還不知道考分,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邁進大學的門檻,但一塊石頭落地,如出籠的囚鳥,很多人會把旅游、購物以及其他消費當成是一種宣泄和釋放壓力的手段。此時,家長們也會“開恩”,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于是,年復一年,“后高考經濟”成了商家的“蠻拼”。
但需要指出的是,面對“后高考經濟”,不可盲目追捧,而應秉持應有的理性與冷靜。一方面。高考結束,人生大事已大致塵埃落定,升學的壓力陡然消解,往常耗在題海戰術上的精力與能量,總得找個釋放的渠道才好。比如外出旅游見見世面,駕校學車掌握一技之長等,這些比起宅在家看肥皂劇或泡在網吧打游戲來,都是好事。但玩也好學也罷,要量力而行,根據家庭財力辦,不能爽了自己苦了爸媽。其實,即使不花多少錢,也可以過個充實的假期。
另一方面,面對強勁的消費需求,不排除一些商家渾水摸魚,虛假宣傳,坑害學生。而一些消費,既無必要也隱含風險。比如整容整形,有的純屬騙人機構,貿然上門,不僅會被騙錢,還可能危及健康、生命。而一些旅行社打出吸引畢業生的誘人廣告,實則他們也很可能是野雞旅行社,最終會讓學生乘興而去,掃興而回。諸如此類,必須提防。
當然,“后高考經濟”的火爆,也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家長平時對待孩子太過“殘忍”,把孩子看管得太嚴,把學習看得太重,非得等到高考過后,才能“開恩”。無論如何,“后高考經濟”的火爆,最大的贏家是商家,他們可能賺得盆滿缽滿,但對于不少家庭家來說,其中的消費無疑成為一筆巨大的經濟負擔,讓經濟不太好的家庭難以承擔,乃至借債滿足“后高考經濟”的消費。
因此,要給“后高考經濟”降溫,家長考生必須秉持理性和冷靜,不要盲目跟風、攀比。同時,教育的意義在于寬嚴相濟,在于尊重學生正當權益,既給予他們充分的自主空間,又能讓他們知道禁忌而不踏入。也許哪一天,“后高考”與“經濟”不再如影相隨了,我們的教育才算真正地回歸了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