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楊建 每經編輯 謝欣
自2016年以來,出現大股東變更的50多家公司中,新任大股東出現賬面浮虧的占半數,有10多家公司接盤方浮虧幅度超30%。此外由于A股市場監管趨嚴,易主后實施重組的公司寥寥無幾。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在投行并購圈也發現,目前的“賣殼”信息中,“賣殼”條件越來越低,而且“殼費”也是一降再降,有的甚至還采取了首付分期的措施,但還是無人問津。
買殼方大面積深套
由于監管趨嚴,大股東變更后實施重組的上市公司寥寥無幾,而減持新規出臺,也使得大股東股權流動性趨于下降。據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初步統計,2016年以來實施大股東變更的50多家上市公司中,新任大股東出現賬面浮虧的占半數,有10多家上市公司的接盤方浮虧幅度超30%。如潯興股份新任控股股東匯澤豐,去年11月豪擲25億元入主,收購成本價27.93元/股,而潯興股份最新股價僅為14.09元/股,浮虧近50%。
浮虧嚴重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收購人給予了超高溢價,就是業內所謂的“殼費”。如日海通訊、深圳惠程等公司的收購溢價超100%,棟梁新材溢價則超過200%。而奧維通信在5月31日宣告易主并復牌,6月9日最新股價為11.77元,這宗16.77億元的股權轉讓交易,折算單價約16.81元/股,比停牌前股價溢價68%,目前接盤方的賬面浮虧已約30%。
值得注意的是,從去年9月以來,重組新規實施,“類借殼”遭嚴管。從去年四季度開始,監管機構加大了對杠桿收購的監管力度,而今年以來,四川金頂、鑫科材料等公司陸續易主,溢價幅度都在10%以內。此外共達電聲控股股東濰坊高科的股東擬將濰坊高科100%股權作價5億元轉讓給于榮強,同時承繼2.91億元的債務,折算共達電聲股價為14.39元/股,而共達電聲目前的價格僅為9.19元,今年以來已下跌34.45%。
對此,寧波喬戈理資本牛曉濤告訴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近半年中小創被持續壓低估值,ST股曾經的“殼價值”就逐漸被扼殺。而IPO擴容持續進行,加上價值股崛起,市場投資邏輯已經徹底改變。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股上市,一些“殼股”可能會慢慢成為“仙股”,這也倒逼“殼股”加快并購重組步伐,尤其是最近IPO發行數量減少,并購重組審核有放寬趨勢,為“殼股”迎來了一些機會。
殼股信息久久無人問津
在IPO提速及重組新規抑制“炒殼”熱情的背景下,“殼資源”的地位已大不如前。回顧A股“炒殼”歷程,從早期的押注垃圾股重組,到反向收購“殼公司”上市,再就是產業資本跨界并購及目前各路資本井噴式“囤殼”,“殼”生意已經成為A股市場各大參與主體繞不開的一個話題。而近期有私募在朋友圈表示,此前布局的一只“殼”股在復牌后大跌,使得旗下產品凈值出現大幅回撤。
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在一個投行并購重組群也發現,有投行人士發布“賣殼”信息,中小板公司的大股東25%的股份賣18億元,而且還可以分期付款,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一位資深投行人士告訴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隨著“殼股”熱度降溫,收購溢價也開始下降。不少“殼股”復牌股價不漲反跌,此外“殼交易”的成交數量明顯較少了,“殼費”也在下降,買方更多選擇了觀望。在前幾個月發布了幾條“賣殼”信息,至今無人問津。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也發現,部分殼公司的報價甚至比高峰時減了一半,和目前市場價格差不多,而且條件也不再那么苛刻。而從近期市場幾起大股東轉讓股權案例來看,基本上都沒有什么溢價了,市場也對此基本沒有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