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認為,受益于儲能系統成本快速下降,以及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發電帶來的儲能需求增長,儲能技術商業化步伐正在提速。據測算,8年內全球儲能業務利潤將超過680億美元。從國內情況看,政策扶持力度也在加大,國家能源局6月初下發今年第一份針對儲能行業的實質性支持政策后,后續補貼細則出臺預期強烈,國內市場規模到2020年將超千億元。
長城國瑞證券表示,2020年儲能市場規模將達1000億元。在2016儲能國際峰會上,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發布了《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16》,提出到2020年儲能總裝機規模最高將達24.2GW。此次峰會上,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強調了儲能在現代能源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在技術研發、示范應用和產業化發展方面的重點工作。
西南證券指出,《通知》的出臺實質上給了儲能產業正當的身份,使其可參與“三北”地區調峰服務;最終是否能在調峰輔助服務市場獲得推廣應用,最直接的制約因素還在于經濟性。“三北”地區中,東北電網對調峰的補償標準較高。以參與東北電網調峰輔助服務為例,儲能系統在谷段或平段充電,峰段將電全部放光,高峰放電時獲得售電收益,谷段和平段的充電可參與輔助服務市場調峰,獲得調峰收益。
廣發證券強調,儲能是實現能源互聯網的關鍵一環。未來充電設施、光伏、風電等各種發用電將大量接入電網,儲能環節可平滑分布式發電的波動性,減小對電網的沖擊。“新電改”將加速激活用戶側,儲能技術的削峰填谷等作用將顯現。現階段部分地區峰谷電價差較大也將促進儲能產業發展。
長江證券研報認為,上述文件發布后,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陸續發布輔助服務市場細則及補償辦法。相比于儲能其他應用,儲能參與調峰調頻輔助市場,具有更加商業化的市場補償機制及盈利模式,有利于行業發展。同時,相比傳統發電機組,儲能具有及時性、靈活性、響應快等優勢,更適合輔助服務市場。從國際市場看,近年來美、德等地儲能輔助服務市場逐步快速啟動。
華安證券研報指出,儲能產業剛起步,未來五年儲能產業的市場成長空間將逾500億元。目前,成本過高制約了儲能產業發展,市場對儲能行業政策補貼預期較高。短期內看好鉛炭電池的成本優勢,而鋰電池有望在中長期崛起。
國金證券認為,2016年是中國儲能商業化啟動的元年,能源及電力領域政策導向對儲能的支持持續提升、電改進程及能源互聯網建設提速、商業化項目示范效應逐漸顯現,將推動行業加速發展,推薦:南都電源、圣陽股份。
A股公司中,南都電源“投資+運營”儲能商用化模式及系統解決方案已獲市場認可;協鑫集成5月發布了首款家用“E-KwBe儲能產品”,預計今年銷量過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