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近出臺的一項養老新政允許8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自愿隨子女遷移戶口,依法依規享受遷入地基本公共服務。
中國政府網16日發布《關于制定和實施老年人照顧服務項目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提出20項老年人照顧服務的重點任務,涵蓋了老年人醫、食、住、用、行、娛等民生的各個方面。
《意見》第三項重點任務規定,除極少數超大城市需按政策落戶外,8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可自愿隨子女遷移戶口,依法依規享受遷入地基本公共服務。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6.34歲。從人均預期壽命來看,自愿隨子女入戶這一“80歲”門檻有點偏高了。
南京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林治芬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遷戶的意愿和必要性會遠遠低于剛退休的低齡老年人,現在很多地區隨子女落戶的年齡限制已低于國務院的這一規定,建議國家層面降低年齡門檻,以便更大的老年群體能夠享受到這一惠老政策。
80歲隨遷入戶有點老
《意見》提出,全面建立針對經濟困難高齡和失能老年人的補貼制度,發展居家養老服務,8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自愿隨子女遷移戶口,支持城市公共交通為老年人提供優惠和便利,每年為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免費提供包括體檢在內的健康管理服務等等最為引人關注。
林治芬表示,近年來我國很多地區隨子女入戶的條件都在放松,以退休年齡為允許入戶的年齡比較常見,比如深圳的規定是男性60歲,女性55歲;蘇州是男性超過60歲,女性超過50歲可以辦理隨子女入戶。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除了年齡限制之外,地方還會要求隨子女入戶滿足其他條件,其中入戶時間和擁有住房是兩個最常見的條件。
根據《蘇州市戶籍準入管理辦法》,蘇州要求子女入戶5年以上并擁有合法穩定住所,遷入后人均住房面積不低于市區住房保障面積,且生活保障水平不低于蘇州市最低保障人員。
為了吸引人才,深圳市近年來逐步放松父母隨子女入戶的條件,2014年之前要求必須是獨生子女并擁有房產,2014年取消了必須擁有房產這一條。從2016年9月1日正式實施的《深圳市戶籍遷入若干規定》將老人投靠由“申請人身邊無子女”調整為“申請人與被投靠人在深圳共同生活,被投靠人遷入深圳戶籍連續滿8年且仍擁有深圳戶籍”,同時取消“老人身邊是否有子女”的認定條件。
按照深圳市的相關規定,隨遷入戶的老人除了養老金由原戶口所在地發放,不能參加深圳醫療保險之外,其他方面均享受同等市民待遇,老人們可以領取深圳市居民養老保險金,符合條件的,也可以按照深圳標準領取獨生子女獎勵金。
從《意見》的表述來看,80歲以上老年人隨子女入戶是無條件的,只要老人有意愿,地方就應該提供同等的公共服務,但80歲這一門檻仍然是偏高的。林治芬說,地方的實踐已經走在前列,國家層面的政策應該更加“接地氣”,降低門檻讓更多的老人受益。
補上居家養老的“短板”
《意見》稱,做好老年人照顧服務工作,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民生改善、促進社會和諧的實際舉措。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3億,占總人口的16.7%,65歲及以上人口達1.5億,占總人口的10.8%。
據預測,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將快速提高到2020年的17.8%,2030年的25%,2050年的33%,屆時,每3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名老年人。
《意見》稱,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為居家養老服務企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鼓勵與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服務行業為老年人提供優先、便利、優惠服務。
《意見》規定的第十七項任務是鼓勵制定家庭養老支持政策,引導公民自覺履行贍養義務和承擔照料老年人責任。倡導制定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支持政策,發揮老年人積極作用。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在今年4月舉行的清華養老產業高端論壇上表示,在養老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居家養老。強化家庭養老功能,讓老年人長時間的留在家里養老是最積極最有效的社會政策。但現在的問題是對居家養老的支持政策不足。
吳玉韶說,在當前2.3億老年人中,60~70歲的低齡老人占到了56%,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健康的,70歲以上的老人也有很多是健康的,低齡健康的老人是可以居家養老的。
吳玉韶建議政府盡快制定出臺積極的家庭養老社會政策,包括長期護理保險要優先考慮支持居家養老的老人,還應調整個人所得稅,有贍養老人的子女可以少征稅,鼓勵子女、父母就近或者共同居住的政策,實現一碗湯的距離。
其他政策還包括設計多代屋,像德國一樣,白天打開隔斷是一家,晚上關上隔斷是兩家;像新加坡一樣,發放三代同堂花紅,跟父母同住政府會發補助;探索建立照料假,父母生病住院,子女可以累計一年內請20天的帶薪的照料假以及時間銀行,互助養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