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大潮下,兩市再度迎來連續跌停慘劇。1月24日,張家港行6.53億股巨額解禁, 公司股價隨即連續兩日一字跌停。
公司于17年1月上市,第四個漲停開板,但隨后為當時著名資金“山東幫”所相中,疊加當時市場情緒,該股被連續三波拉升,自開板價計算漲幅一度達到261%,市盈率一度超過80倍,遠超行業平均。
隨后交易所重拳出擊,個股特停復牌后連續大跌,最高自17年高點跌幅近70%。但今年年初以來,以中農工建四大行為主的銀行股突然爆發,兩周漲逾20%再度喚醒起市場對于這只次新銀行的妖股記憶,股價1月17-19日連續三日漲停。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已有多只被炒作的金融股因為解禁而連續跌停。
2017年5月,第一創業在解禁前幾日即開始大跌,但依然擋不住低價持股的原始股東迫切賣出,9日跌幅近50%。
同樣悲劇的還有無錫銀行一個半跌停,上海銀行一個跌停。分析認為,一方面是因為行業本身估值較低,在去年2月“張家港行”翻倍行情帶動下前期次新銀行、券商股漲幅過大,有回歸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金融股股東人數較多,機構投資者首發成本較低獲利了結欲望較高。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解禁不是一定就會下跌,如1月23日解禁的中國銀河,一方面解禁比例相對較小,更重要的是,公司估值并沒有比行業高多少。
據數據統計,在農歷新年(2月15日)前,兩市共有97只個股存在解禁,以當前收盤計,解禁總市值約1559.7億。其中華友鈷業、永泰能源、晨光文具三股超百億,南京新百、航天工程、康泰生物等6股超五十億。
以下是解禁市值超10億元個股名單。
此外,一些解禁市值不大,但比例較高的個股同樣需要警惕,尤其是目前已經持股的股東,一般上建議在解禁節點前可以考慮短期賣出,如果未來看好,后續可再接回,避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