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市占率提升
股市在線-個股研報經常使用的一些邏輯!
具體一點就是市場占有率提升,這其實是最常用的邏輯,所謂國產替代實際上也屬于這一邏輯,企業經過磨礪之后產品的性能和價格逐步被市場接受,品牌形成價值,從而市占率提升,市值做大。
白酒的邏輯之一是高端酒的占比持續提升,所以一線酒表現最好,如果你能從研報中讀出這一層來,基本就上道了。
這一點往往會提及渠道、份額、競爭優勢、新增訂單、高端業務等營銷名詞,不明覺厲。
第二、區域擴張
它主要體現在一些區域性上市公司里面,例如券商經常預測的通策醫療走出杭州,現在成了現實;青青稞酒走出西藏,目前走到青海了,哈哈。
零售連鎖、輕工品牌往往適合這個邏輯,尤其在擴張途中,市場往往會給更高的估值。
但這些公司的優勢往往也是他們從區域走向全局的桎梏。
第三、技術革新
當然這個吹得也是最多的,見效最快的,比如鋰電代替鉛電、oled代替lcd,5G代替4G,無線耳機代替有線耳機等等。
這一邏輯的主要痛點還是技術革新對于上市公司的利潤拐點產生在什么時間點。
很多題材為什么只能炒一波,主要是因為看不到利潤釋放時間點,機構不會進去鎖倉。
尤其要關注以產業鏈的形勢出現的新技術,非常適合邏輯傳銷。
醫藥公司往往是新藥上市、消費公司往往是新品上市等等,不同的點,一樣的結構。
第四、資產注入
這是A股市場中獨有的一種概念,有些時候就變成炒作殼股。A股的很多國企,都是大集團小公司,市場上永遠有著關于資產注入的種種幻想。
比如香溢融通的股民和中國煙草公司的愛恨情仇,世界銅王入主九鼎新材這種。
這個邏輯其實非常難以捕捉的,因為不可控的力量太多,尤其在注冊制的沖擊下,這個邏輯漸漸不討好了。
其實就是“拼爹”了。
第五、政策推動
這最直接的例子大概就是雄安了吧,雄安未來會如何很難界定。但是上海自貿區的炒作我們是都看在眼里的,所以政策推動這個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對政策的持續性有一個判斷。
第六、價值挖掘
這個很好解釋,就是同行業都是100倍市盈率,這家是80倍市盈率,具有明顯的估值優勢。
但這類研報基本都沒對的,為啥呢,因為就他自己是個聰明人,市場上所有人都是傻子,可能嗎?便宜的東西一定是有他的道理。
第七、進入新領域
比如說原來做紙業的,然后轉型做互聯網了。
這個邏輯怎么說呢,金子在中國和美國一定都很值錢。在原領域做得好的企業,進入新領域確實有可能帶來增長點。原來經營不善的,干啥都是換一個坑股民的套路。
第八、股權激勵
用股權利益捆綁管理層,這種是比較靈活的,可以給公司未來業績的確定性加分。
可以用我上面的邏輯分類硬套研報,直到掃一眼就大體明白這研報想說什么,這差不多就到家了。這時候,股市在線-結合市場的風口,可能會到一個境界,當看到一份研報的時候,能感覺到會不會出牛股,大體如是。更多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或“財經365網”微信公眾號看財經深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