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陳蘭
編輯 | 丁甜
一個充滿獸性的時代,野蠻卻真實的時代,他們都曾在那時實現自我價值。
一個遵循秩序的時代,文明但虛構的時代,他們開始不得不遵守游戲規則。
60后史玉柱、楊元慶、方洪波,70后劉慶峰、李斌,90后戴威。這些生養于安徽的人曾在時代洪流里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卻在變幻莫測的2018年陷入深淺不同的危機。
也許他們會喜歡現在這個應有盡有的時代,但最懷念的東西還是留在了若干年前。
一
1988年,史玉柱在深大聽了一場講座,主講人是原四通總經理萬潤南。
彼時的四通還是民營企業的標桿,那一年四通的銷售收入為10億元,距離其成立才不過四年而已。萬潤南在臺上侃侃而談怎么創辦四通,什么是泥飯碗與鐵飯碗,最后得出結論:泥飯碗比鐵飯碗更保險,四通會是個最好例子。
臺下的史玉柱聽得很仔細。
史玉柱對未來并不存在規劃。1984年從浙大畢業后被分配到安徽省統計局農村抽樣調查隊,即萬潤南說的鐵飯碗,沒多久他就被推去西安統計學院進修,迷上計算機開始寫程序,隨后又根據自己的軟件分析出的數據寫了篇關于經濟的文章,結果被彼時的深大客座教授、安徽省副省長看到,在1986年把史玉柱招去深大讀研究生。
遇到這場講座,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因為史玉柱后來的人生,因此發生了轉變。“從那時起,我才有了準備創辦企業的理想。”
有的人想創業,有的人卻在打工。史玉柱聽講座的時候,科大碩士畢業生楊元慶正和另外499名應聘者一起,參加聯想的第一次公開招聘。最后聯想錄用了58個人,楊元慶是其中之一。
楊元慶小史玉柱兩歲,比起史玉柱的磊浪不羈,“循規蹈矩”四個字用在成長于知識分子家庭的他身上更為貼切。“80年代末期,一個知名品牌大學的理工生如果選擇呆在國內,那會被認為是沒有出息的。”在他的人生劇本里,本科過了就是碩士,碩士讀完要去美國拿博士學位,然后是去硅谷找份體面的工作。
最初在楊元慶看來,聯想,是赴美讀博的最好跳板。頭幾年他在公司主要的工作是推銷Sun工作站,當年中關村的人總能看見一個一米八高的人,天天騎著一輛從舊車市場淘來的自行車,穿梭于各個店面之間,跟店家磨嘴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