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高端體驗旅行
高端旅行大趨勢是越來越體驗式,不僅僅是單純觀光,體會目的地精髓的深度游才稱得上高端。去巴黎不再是預訂某個三星米其林餐廳用餐而已,而要讓米其林廚師帶著逛一逛巴黎最地道的新鮮蔬果市場,買回新鮮食材讓他親自來烹飪,與大廚同去市區私人酒莊品鑒產自巴黎的美酒,撬開新鮮生蠔,在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好地方一邊欣賞巴黎城景一邊讓大廚奉上私人野餐。
這樣的體驗廣受香港和海外客人喜愛,而當我們為大陸客人安排的時候沒想到的情況發生了。
一大早,這位在巴黎被頗受尊重的大廚開著自己的古董車準時來酒店接客人去集市。可是等了兩個小時不見客人,最后客人發來短信說不想做美食體驗而要去購物,讓廚師回去吧。廚師聽到氣得直跳,雖然預訂他服務的酬勞還會照付,但是被人這么輕易地放了鴿子對于驕傲的巴黎人來說很不習慣。其實消費者支付了服務時間,在中國人看來應該可以隨便按自己的心情行事。這種想法當然沒有錯,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于被購買的時間和勞動服務的守約性認識不同。同樣的情況如果發生在印度也許完全沒有問題,而在巴黎,事后廚師的經紀人打電話來怨聲載道,拒絕再次接待這樣的客人。這使得我們在之后更意識到理解兩地文化差異,協調大陸客人與外國服務方的期待值相當重要。
海外客人喜愛與有意思的當地人交流,了解當地生活。比如去伊斯坦布爾知名藝術收藏家位于博斯普爾斯海峽之畔的私宅喝下午茶,參觀私人博物館;在阿根廷,和當地牛仔一起騎馬馳騁巴塔哥尼亞,體驗游牧生活。而大陸客人更喜歡的體驗式活動是直升機觀景,游艇釣魚,包下香奈爾專賣店挑選下季服裝,或者在著名酒莊私人品酒。與人打交道的體驗式旅行并不完全適合大陸客人。
保姆型導游vs. 學者型導游
旅游業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最大的價值體現在人的身上。針對英文旅客的高端旅游已經發展了50多年,從服務規范到服務細節上都已經千錘百煉。英文導游資源豐富,他們可能是學者,畫家,記者,總之客人對哪一行感興趣,就能提供哪一方面的專家陪同導覽。去博物館可以請來博物館館長解說,去戶外可以和BBC Earth的拍攝專家對話,喜歡美食則可以讓當地美食欄目作家帶著嘗遍地道小吃。能與客人感興趣的專家交流,讓一次假期真正成為客人提高深度和廣度的旅行。
但是這說來極好的體驗式旅行,到了中國客人身上則困難重重。首先是語言的障礙,這些能做特別體驗的專家,很少可以講中文。因語言不通而不能完全體會這一文化交流過程是很遺憾的。其二,高素質中文導游缺乏是中國高端旅行的難題。專家配中文翻譯的模式絕對不是首選,翻譯的自身語言水準和專業知識水平可能會讓精髓都消失在語言中。而中文導游大多數只是住在當地講中文而已,完全不能全面分享歷史和典故。當然有些地區如歐洲,有能夠通過嚴格國家導游考核的中國人,但這是極少數。
這種業界狀態和導游這個職業在中國職業地位不高息息相關。曾有朋友分析,中國人出門旅行就是圖個開心。客人在家有很多好朋友,誰會想在旅途中和導游深談呢?沒有人會認為能從導游身上學習到什么。這樣的理論確實解釋了為什么大多數中文導游屬于保姆型。會說話,能將客人照顧得妥妥貼貼,大多可以帶路卻并沒有知識的深度。
保姆型導游,對于尋求深度體驗的海外高端客人來說是遠遠不夠水準的。好的向導不僅對于目的地從地理到人文歷史都非常精通,又能很好地察言觀色,做到優雅,貼心的服務。曾有位住在紐約的銀行家,向我們明確要求向導必須大學畢業,能讓她對目的地文化、歷史深入了解。以約旦的向導為例,一邊游覽古跡,一邊完全理清圣經史,真正帶來行萬里路勝過讀萬卷書的體驗。無奈,這樣的中文導游資源少之又少。因此我們開始提供中文領隊服務,陪同當地英文導游,最大可能地優化導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