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業務似乎成了券商業務的眾矢之的,不賺錢風險還大。
“年初我們掛牌業務結構大調整,我被逼走了”。楊浩說。
在中信證券做了一年新三板掛牌業務的楊浩,沒想過自己會被逼走。一年前,他的直屬上司還信誓旦旦說著,“好好干,年終獎少不了”。
今年以來,和楊浩有相似經歷的新三板從業者不在少數。掛牌慘淡,IPO加速,無不刺激著券商的神經。新三板業務似乎成了券商業務的眾矢之的,不賺錢風險還大。
雖然長期看好新三板,但囿于券商內部短期利潤考核,新三板成了很多券商的保留業務。
在IPO加速的情況下,新三板業務無明顯優勢的券商將資源向IPO集中,而優勢券商則可能繼續在新三板深耕,它們看中的更多是IPO和掛牌后市場的業務份額。
01
虧錢的事我們不干
去年年底,楊浩他們就接到通知,掛牌團隊要被并入投行,以后他們屬區域投行了。
聽起來,他們高了一個level——投行人向來看不起新三板業務人員。領導還提點他們,別在新三板這棵樹上吊死,這是很好的轉型機會,要抓住。
顯然,屬于新三板掛牌業務人員的黃金時代過去了。
2015年、2016年、2017年(截至10月30日)新三板的掛牌公司總數分別為5129家、10613家和11618家,新增掛牌家數分別為3557家、5034家和1455家。
90多家券商只能瓜分1500家公司,這和去年瓜分5000家公司的差距太大了。當年,剛工作不久的楊浩,忙時也要同時跟進兩三個項目。
“今年找我們咨詢的都是怎么摘牌,你還想著做掛牌業務?”
這句話折射出了新三板掛牌業務的寒冬,來了的都要走,沒來的誰還愿來?
楊浩并不愿意過多講述自己年初的經歷。只說必須承認自己確實和投行的要求差一大截,所以他選擇了走。
今年以來,和楊浩有相似經歷的新三板從業者不在少數。掛牌慘淡,IPO加速,無不刺激著券商的神經。原來一年掛100家,過億的掛牌收入,養得起幾十甚至上百人的團隊。
而今年,與去年同期的新增掛牌數量相比,平均減少了近60%,意味著券商們的掛牌收入大幅降低。某種程度上,這并非券商本意,而是這個業務模式不可持續。
券商利潤考核,不賺錢的團隊養來干嘛?在這背后,就是券商對于新三板業務支持的減少。
于是,新三板掛牌部門并入投行部成了主流,原本背靠投行的掛牌部門選擇性放棄新三板,轉戰IPO。
今年新三板掛牌部門的裁員、轉崗、辭職與之前大量的招兵買馬形成鮮明對比。
“原來我們部門‘人均年產值’能到200萬,現在一個月也立不了兩項。”還在杭州做新三板掛牌業務的孫立然告訴讀懂君,業績壓力非常大,人員變動非常大。
02
眾矢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