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情況是,流動性越好的股票跌得越厲害,越跌做市商越不敢接,“在這樣冷的市場下,流動性這么好本就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張興說,他們今年批下來的錢一半都花不了,市場這樣為什么還要去投(reng)出(jin)去(qu)?“這可是公司自己的錢啊,我現在能保證團隊兄弟的吃喝就行了。”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成了張興們最迫切的愿望。
“遺憾的是,今年行情不好,想要無過,難了。好在我們做市盤子不大,虧得不多,大家只能比誰更慘了。”張興說。
今年以來,做市商退出次數為723次,新增做市次數為1298次,新增高于退出。但從6月開始,做市商退出次數為456次,新增做市次數為451次,退出與新增持平,這意味著做市商更多是在調倉而非增加投入。
“今年做市商增加投入基本在上半年,大家拿票更多是基于政策預期”,某券商新三板做市負責人賀鑫說,預期落空,指數不斷下跌,大家只能“裝睡”,退幾家進幾家,“在盤面上也能感覺到有同行在減持,互相理解吧,壓力大啊”。
券商要花錢的地方有很多,為什么要把資金配在不賺錢的地方,張興說所以他們暫時只能這樣,“裝睡”。
不過他在考慮,未來把做市收縮集中到大項目上,為其提供綜合服務,包括融資、做市維護股價等等。他希望通過做市投資來綁定一些大客戶,而非IPO。
相比張興,賀鑫所在券商的做市盤子更大,壓力更大。
今年他拉出了一個擬退出做市的名單,一共40家,其中80%是早些時候的服務項目。所謂服務項目就是掛牌和做市一起談,“我們幫你掛牌,之后還能給你做市,你看現在做市多好……”,賀鑫說當時很多券商都是這樣做的。
“現在大家看不上、質的不怎么樣的公司,當年也讓我們賺了好幾倍”,但是2015年那個無差別的紅利時代已經過去了。他們必須退出,退出一家,精挑細選新進一家,畢竟一下清退40家,對市場影響不小。他們也在試著從做市出發,看一些其他機會,比如大家都想盯著的再融資。
歸根結底,大家都在等新三板的大行情。只是當下,囿于券商的大體系,市場的大環境,在大多數券商內,新三板只能退居戰略性配置業務。
剩者為王,你說呢?
以上就是新三板概念,更多內容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頻道。(原標題:大券商,小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