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北京一家中小券商的新三板負責人李軍就切身感受到整個行當的變動。他手下的掛牌團隊,扛不住壓力的同事紛紛申請調崗,去了固收、債券、投行部,或干脆辭職;也有幾個人跳槽到了他那兒。
在李軍看來,這是因為不賺錢,大家不想耗著了。
最堅決收縮掛牌業務的是中信證券,去年年底傳出消息要并入投行,成為區域投行分部,未合并的區域便放棄新三板業務,現在已經調整完畢了。不久前,中信新三板研究團隊“出走”光大。
廣州券商的新三板業務部門,年后更是進行了撤退式調整。一名離職的員工說,當時上面的主策略就是退出,做市部從新三板業務部拆分調入自營部門,新三板業務部解散其余團隊并入投行。
今年以來,但凡不能承做IPO項目的場外市場部,日子都不好過,尤其前端掛牌團隊規模較大的券商,人員流動很厲害。
李軍所在券商的合規部門正在調整他們掛牌業務的激勵機制。而市場上一些采取包干制的中小券商的項目提成比例已經下降了,從六成、五成到了四成、三成。
本來券商希望通過掛牌后續做市、融資賺錢,但發現也沒有,為什么還要給你支持?
“像招商和中信建投的掛牌部門,因為本身就可以做IPO,今年通過承接督導業務發力IPO,或干脆直接轉戰IPO的券商,日子過得還好。我們的團隊要做IPO就困難了,連保代都沒有。”但李軍同時表示,各家券商策略不同,他們是希望通過掛牌切入掛牌后市場,融資、并購等。
可以看出,IPO和掛牌后市場是券商在寒冬里依然堅守新三板的兩大支柱。
最不可忽視的風險就是,今年的券商分類新規,從前股轉對券商出具“無關痛癢”的自律監管成了扣分項,新三板也成了券商最容易丟分的一塊業務。與之聯系最為緊密的就是新三板的督導業務。
今年掛牌增長,督導卻減少的券商共8家,中信、大通、中山、宏信、國泰君安、平安、紅塔和世紀證券。其中中信、大通、中山、國泰君安和平安證券的掛牌業務,與去年同期相比,負增長超70%。
新三板業務成了券商業務的眾矢之的,不賺錢風險還大,很多券商“不干了”。在券商眼里,督導業務很是雞肋,錢少事多責任大。但今年掛牌、做市更難做,相比之下督導似乎好很多,李軍說,今年他們團隊里過得最好的部門就是督導部。
和李軍意見相左的券商也不少,今年甚至有券商打包轉讓督導業務。原因無他,風險和收益不匹配。而承接方,則是希望通過督導發力IPO,搶占掛牌后市場的融資業務。
03
話語權取決于你的業績
回首三年前遞交調崗申請的那天,如今某券商做市負責人、曾經的準投行保代張興,已不知道自己當時的決定是否正確。
他當時堅信,新三板很可能是讓自己未來實現逆襲的大舞臺。過去的三年中,張興們的職業生涯曾一度離所謂的逆襲不遠。
掛牌不賺錢,督導全是風險,本來大家都在指望做市盈利。但今年壓力最大的新三板部門卻是他們所在的部門,“每個月給公司遞報表浮虧那么多,哪天把我們裁了都說不準。”
既然新三板的賣方業務不好干,市場的估值又在下調,那最大的機會是投資,對不對?
對。所有的從業者都看好新三板。公司也對做市商說有好項目可以拿錢。但張興說,微妙點在于做市還是下行行情,存量有很大虧損壓力,在看不到明確預期的情況下,說服大領導把錢換成新三板股票,誰敢?
“今年公司酒會上,酒過三巡,分管我們的大領導說,堅持我們的方向,現在虧點錢沒什么。說堅持容易,但公司的政策在那兒擺著,不掙錢什么都白搭。”
可以說,持續投入不見產出甚至虧損不斷的做市業務,考驗著每一個從業者的耐心,也瓦解了券商持續投入的決心。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中旬,做市商新增做市投資總額為6.81億元,相較去年的52億出現了巨額收縮。
因為在券商內部,你的話語權取決于你的業績。
04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