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2日召開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試采成功新聞發布會表示,為促進可燃冰產業化,有包括設立新礦種、納入戰略產業目錄等多項政策考慮。
發布會上,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司長于海峰透露,國土資源部將借鑒頁巖氣開發經驗,建議將天然氣水合物設立為我國新礦種(第173種礦產)。除此之外,國土資源部還建議將天然氣水合物納入新興戰略產業目錄,制定相關產業政策,鼓勵和引導企業參與勘探開發,推動天然氣水合物開發利用進程。另外,加強礦產資源管理,由國土資源部審批并頒發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審批許可證、采礦許可證,劃定勘探區塊,做好礦權登記。
5月18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在我國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現場宣布,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截至目前,已連續產氣超過22天,平均日產8350立方米,氣壓氣流穩定,井底狀態良好。
“根據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類型及賦存狀態,結合地質條件,初步預測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量約800億噸油當量。”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協調領導小組副組長李金發說,中國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潛力巨大。
更令人鼓舞的是,此次中國對可燃冰的試采成功,是在美國“頁巖氣革命”之后,中國在能源資源領域取得的先人一步的重大突破,與前者改變全球能源格局相比,未來中國可燃冰產業對全球能源格局的影響或者更大。
而且,至今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可燃冰領域實現商業化運作,這意味著未來在在上游勘探開發、中游存儲運輸,以及終端銷售服務等基本產業鏈條上均有巨大的投資機會。當然,這一切都要在“安全可用”的大前提下進行,而首當其沖是環境安全,這一問題也頗受關注。
“在試采前,我們開展了10余個航次的環境基線調查,獲取了海洋地質、海洋生物、海水化學等本底數據,以及海底地層力學參數等?!崩罱鸢l說,“在試采過程中,按照國際標準的環境管理體系、工藝安全風險管理等,采取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利用大氣、海水、海底和井下四位一體監測體系,對甲烷、二氧化碳等參數及海底沉降進行實時監測,與本底數據對比顯示,甲烷等參數無異常變化,海底地形無變化,沒有環境污染,未發生地質災害。”
并且,在試采結束后,“我們將繼續進行全方位的立體環境監測,為制定天然氣水合物開采的環境保護方案提供科學依據?!崩罱鸢l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