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海軍將領明確透露國產航母進展,打破市場猜測和質疑。1)這是第一次有海軍高級將領明確透露國產航母進展(2017上半年下水),我們認為此舉給予市場非常明確的答復,打破了原先市場對于國產航母進展的種種猜測和質疑。2)如果首艘國產航母2017上半年下水,通常還需2年左右進行舾裝和海試,然后才能服役,按照這樣計算,這艘航母最快大約將于2019年正式服役,也就意味著2020年前我國有望實現2艘航母同時在役。3)據觀察者網報道,被譽為“航母奶媽”的901型綜合補給艦首艦的建造已進入海試階段,或將于2017年內服役,目前二號艦也已開建,表明以航母為核心的航母編隊正在加速構建,因此我們認為,在海洋強國戰略的大背景下,發展海軍裝備正在加速。
我國海軍與美國相比重型艦艇差距較大,海軍有望完成戰略轉型。1)據GloBAlFirepower統計,我國海軍在輕型艦艇上與美國相當,甚至在某些輕型艦艇數量還超過美國(中美巡邏艇=138:13),但是在重型艦艇的數量相差較遠(中美航母=1:19,中美驅逐艦=31:62)。2)航母可提高中國海軍的遠程防空能力、信息化水平、海基核力量生存能力、海上遠程打擊能力等。3)我們判斷,中國海軍有望完成戰略轉型,從以潛艇為核心的拒止型海軍逐漸轉變為以航母為核心的海洋控制型海軍。
海權危機日益凸顯,壯大海軍裝備迫在眉睫。我國海權危機主要來源于:1)美國海洋霸權;2)海洋權益爭端,其中以東海、南海尤為突出;3)非傳統海洋威脅。且海洋經濟潛力巨大,據統計,2015年GDP前4省份均為沿海省份,GDP前10城市有6個為沿海城市。因此急需發展壯大海軍裝備來保障我國的海洋權益和領土安全。
受益標的:1)海軍裝備:中國動力、中國重工、中船防務;2)海軍信息化:中電廣通、四創電子、杰賽科技、國睿科技、海蘭信;3)艦載機:中直股份、中航機電、中航電子。
風險提示:軍品裝備交付周期延遲,周邊海域局勢不可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