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后首個交易日,也是5月份最后一個交易日,雖然有“限售股減持新規”的加持,但A股還是高開低走,特別是次新股板塊,不少追高資金慘遭套牢。目前看,市場對減持新規總體還是作出正面解讀,但僅憑此單一舉措較難改變A股市場的低迷格局。宏觀數據方面,PMI連續10個月位于景氣榮枯線上方,但數據堅挺的同時,國內期貨市場卻大幅下跌,其中黑色系、有色金屬全線潰敗。
減持新規利好有限 滬指月K線“三連陰”
周三是減持新規落地后首個交易日,也是5月份的收官之戰。全天下來,滬指表現依然是不溫不火,雖然早盤在利好刺激下一度上漲逾1%,但之后便震蕩回落,最終收盤僅小幅收漲0.23%,收報3117.18點。兩市合計成交3891億元,行業板塊漲跌互現,前期強勢的次新股領跌。
從月K線看,5月份滬指累計下挫1.19%,月K線自2015年夏天以來,首度遭遇“三連陰”。5月27日,證監會修訂發布了《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對減持制度進行了補充、完善,并對交易所加強減持監管提出了明確要求。隨后滬深交易所立馬跟進,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新規填補了此前減持相關規定中未提及的包括定增減持、大宗交易減持在內等諸多“漏洞”。毫無疑問,減持新規有利于減少大股東減持對市場的即期沖擊,然而其遠期影響可能會復雜得多。
分析人士指出,減持新規可能會使得上市公司進行市值管理的動力大為減弱,甚至不排除一些破罐子破摔的上市公司大股東變著法掏空上市公司。長期而言,重組、題材炒作、主題投資的難度不但沒有減小,反而是風險在加大。投資者對于企業基本面的把握需要更加謹慎,研究的重要性加大。
制造業PMI連續10個月位于榮枯線上方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發布的2017年5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2%,與上月持平。從13個分項指數來看,同上月相比,出口訂單指數、積壓訂單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從業人員指數、生產活動預期指數小幅上升,新訂單指數與上月持平,其余7個指數均有所下降。在下降指數中,產成品庫存指數、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出廠價格指數降幅超過1個百分點,其余4個指數降幅在1個百分點以內。
中采特約分析師張立群認為,繼4月份回落后,5月份PMI指數持平,且連續10個月保持在榮枯線以上,表明經濟增長走穩態勢進一步明確。訂單類指數提高或持平,表明國內外市場需求大體平穩;價格類指數繼續回落,表明市場供求缺口正在較快彌合;產成品庫存指數下降,原材料庫存指數提高,表明庫存調整活動趨穩;生產指數下降,生產活動預期指數上升,表明生產活動趨穩。綜合研判,經濟增長正由短期沖高回落態勢轉為總體趨穩態勢。
分析人士認為,短期內宏觀經濟仍然趨于穩定,雖然房地產處于收縮狀態,但經濟基本面暫無大礙,對股市而言,一些產能出清較為充分的領域,寡頭將演繹“剩者為王”的劇本,結構性機會將不斷上演。
黑色系、有色金屬全線潰敗
雖然PMI對股市影響不大,但周三國內商品期貨卻全線大跌,其中焦煤及甲醇主力合約收盤封跌停板。焦煤1709收跌8.97%,報949元/噸。甲醇1709報收于2237元/噸,跌6.01%。黑色系全線重挫,鐵礦石跌5.98%,報424.5元/噸。螺紋鋼跌3.64%,報3095元/噸。焦炭跌7.64%,至1426.5元/噸。動力煤跌1.87%,報513.8元/噸。橡膠重挫7.8%。有色金屬全盤收跌,滬鎳跌3.4%。錳硅、玻璃、滬鋁、熱軋卷板跌超2%,鄭棉、雞蛋、滬銅、滬鋅、滬錫、白糖、塑料、硅鐵跌超1%。
首創證券分析師邵帥認為,5月PMI分項數據表明,工業品價格驅動力在減弱,這對期貨市場形成最直接的影響。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資金面緊張的問題。周三,上交所國債逆回購利率GC001尾盤拉升至7.85%,漲幅達151%;深交所隔夜國債逆回購利率R-001拉升至8.2%,漲幅達754%。
分析人士認為,資金面緊張和商品期貨價格下跌也有一定的相關性,但隨著月末效應的消除,資金面緊張的格局會有所緩解,暫時不會構成太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