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新指數評估中,我們把中國上市公司創新力分成創新勢力和創新效率這樣兩個大的部分。對于前者,我們會發現有些公司創新整體實力很強,主要反映在規模上,有更多的研發人員、更多的研發資金投入,當然也會有更多的創新產出。而對于創新效率,可能有一些公司并沒有投入大公司那樣雄厚的資金和人力進行研發創新,但是它們在創新活動上的產出效率非常之高。
從戰略的角度來講,就是如何去平衡短期的回報跟長期的投入、長期利益之間的關系。其次,企業也需要考慮在研發資源的配置上,如何去平衡長期研發項目和短期研發項目。很多大公司的中央研究院,就需要做好這個平衡。
中央研究院的管理方式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之前,即使國外的跨國公司,其研發預算也大部分都是由公司直接撥付的,這種由公司直接給的方式就造成中央研究部門不需要對市場回報直接負責,因此也就會出現忽視市場力量的傾向。所以這之后許多跨國公司都對此資源配置方式進行了調整。時至今日,我們可以看到,絕大多數跨國公司在中央研究院研發預算的配置上通常采取50%對50%的方式,也就是總體預算的50%由公司總部直接給付,用于面向那種需要長期持續投入的研發活動,而另外的50%則是由業務部門或者子公司來提供。很顯然,這樣的一種管理策略的設計,其背后其實就是因為需要平衡技術和市場這兩種力量。
華為公司的崛起有一個非常大的意義,那就是開啟了中國制造業企業對未來成長的想象力。因為在此之前,很少有制造業的本土公司有站在頂級的競爭舞臺跟世界最強的跨國公司進行直接競爭的雄心和勇氣。大部分中國企業還是想著我們怎么追求短期盈利、怎么做好我的局部市場、怎么可以慢慢培養一點能力往上走,很少有公司站在全球的格局上想我可以怎么成長以及可以如何競爭。
這一點上,我認為華為對于中國制造業的未來發展,甚至是對于中國的商業社會的全球形象,具有非常特別的意義。
以前中國制造業大多還是在講我雖然是世界工廠,但作為中國企業,我的競爭格局在中國市場,而未能像今天那樣逐漸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像華為一樣開始敢于去想象,在一個全球的市場和價值鏈中我們怎么發出中國的聲音、怎么塑造一個更具有質量內涵的made-in-China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