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發團隊內矛盾最核心的問題就是:2016年暑假就已經完成200多萬元眾籌的魏公村新店不僅遲遲不能開業,連動工的跡象都沒有,而參與眾籌的學生股東向潘啟農詢問項目進度的問題時,卻總是被拿各種借口來解釋延遲開業的理由。
這樣一個月一個月地拖到了2017年一月,潘突然找到所有的股東,要求大家簽合同,更改投資協議書,在新的投資協議書中將自己的責任全部推卸干凈,引發了一直還信任潘的股東們的群起反對。
到了年后的2017年2月,后會友期在六道口的老店突然關門,毫不知情的學生投資人們極為意外,而潘本人卻再也不出面了,而由潘的父親等人在北京和股東代表見面,并拒絕了股東們退股的要求,并拒絕公布賬目,而股東方則選擇了報警。
后會友期的服務員都是沒有報酬的學生股東
目前警方已經受理案件并介入調查,并且據部分股東的說法,警方已經傳喚了潘啟農本人詢問情況。相信警察叔叔很快就能給這數百名投入了信任和熱情,卻無情地被澆了一盆冷水的大學生一個說法。
恐怕在潘啟農和他的“后會友期”當時頻頻在國內外重要媒體上亮相時,沒有人能預料到事情會發展到這樣的結果。
希望他能盡快給這些一直支持信任“后會友期”的學生股東們一個合理的解釋,同時也希望相關的同學們理性維權,積極協助警察叔叔們的調查和處理。
他的經歷也足以提醒那些學生創業者,不論發生任何事,不要用謊言面對信任你的人,死撐到紙里包不住火,最終讓一場商業失敗變成個人信譽的破產,以及可能的嚴重法律風險。
你成功了一次,不代表能成功第二次
在十年前陳大夫還上大學的時候,當時大家都以為創業就是學生里面小打小鬧做點小買賣,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永遠不缺有商業頭腦的人去想辦法賺錢。
陳大夫就曾親眼見證了一個我們當年的“大學生明星創業團隊”的興起和衰落。
對于山東建筑大學,這樣一所建在離市區近一個小時車程村里的和尚廟工科高校,每年新生入學是全校一年一度的盛事。
每年的大學迎新季都隱藏了不少商機
但我們班班長帶領的,以他和他兩個宿舍舍友為核心的六人小團隊,就把“師兄坑師弟師妹”這種生財之道做到了極致。
他通過和學生會的同學平時就經常一起喝酒打球的關系,掌握了各學院所有新生的宿舍分布。
在新生剛報道還沒開始軍訓的幾天里,他們兩人一組每天分頭行動跑到新生宿舍,冒充自己是學生會工作人員,裝模做樣地統計他們的姓名和專業。然后以學生會的名義,把進價不到20塊錢的電話卡收每人五十賣給新生。
他們的團隊執行力還真的是很高,在新生入校后軍訓前的三四天時間里,他們基本從早晨開門跑到晚上熄燈,硬是憑這幾個人的力量,把全校上千個新生男生宿舍全部掃了一遍,這一把就凈賺了好幾萬塊錢。
要知道,2006年時的一塊錢相當于現在的至少兩三塊錢。陳大夫家庭條件不算困難,當時一個月的生活費才大約五百元,食堂里一碗大碗拉面才三塊五。
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最后這件事沒有人舉報,也根本沒被學校發現,他們幾個人那個學期過的滋潤無比,天天下館子喝大酒,各種娛樂大保健。
到了期末,他們這個小團體的“消費基金”基本花的差不多了,班長又找到了一個一本萬利的商業模式:
那時候買火車票不像今天那么方便,既沒有高鐵,也沒有智能手機或3G網,連12306網站都還沒開通。
春運期間在火車票代售點基本是買不到回家的火車票的,沒有內部關系的話,就得去火車站售票窗口,和春運回家的民工們一起排幾個小時的隊買票。
而我們學校地處偏遠郊區,校園內根本沒有火車票代售點,全校幾萬學生想買火車票,就得坐一個多小時公交車去市里的火車站,有時還要連夜通宵排隊。
這種排幾個小時隊買一張火車票的場景,直到近幾年才成為歷史
班長大人不知通過什么渠道,結識了一個在濟南火車站工作的能人,能通過內部渠道把我們的票買出來。
于是在寒假馬上開始,大家都想去買票回家時,他們打出廣告說能替同學訂火車票,不論去哪的票都保證能訂到,但每張票要收少則十五,最多三四十元的“服務費”(正規火車票代售只收五塊)。
正愁買不到車票沒法回家過年的同學們趨之若鶩,兩三天時間就收了近千人的十幾萬元訂金,交給了那位能人。
結果沒想到,這位神通廣大的“鐵路內部人士”,實際上是個江湖騙子,拿了錢以后就再也沒出現。
如果買不到火車票,可能就只能像這幾位民工師傅
紙里包不住火,很快他們被騙的消息就傳了出去,同學們聽說自己回不了家了可不干了,晚上紛紛來到他們宿舍找他們要說法。
班長聽到消息,果斷帶頭腳底抹油跑了,憤怒的同學們情緒火上澆油,直接把他們宿舍的床,電腦,柜子等全都砸的稀巴爛,連宿舍里其余幾個無辜人員的東西都沒放過。
這些憤怒的被騙學生沒找到班長當然不滿意,也不知道哪里來的傳言他們在別的宿舍樓里躲著,幾百個人半夜滿校園搜捕這幾個“學生創業者”。
最后有同學打了110 ,派出所派民警加上校保安隊全體出動,才制止了這場陳大夫在山建大四年里親歷的最嚴重群體暴力事件。
95后大學生可能已經很難理解,這種為搶一張春運火車票的瘋狂
當然,事后秋后算賬,學校查明情況后也沒輕饒了他們,幾個“學生創業”的參與者全部嚴重警告+留校察看,虧了班長大人的家長相當有錢,直接表示愿意把所有被騙同學的車票訂金雙倍賠付,還在學校學院上上下下各種請客送禮打點,他們幾個才沒被開除。
但從那以后,一直有傳言學校里有人要找他們麻煩。這幾個人在大三大四兩年的時間里,全都灰溜溜的猶如過街老鼠,平時連宿舍也不敢回,再也沒當年生意成功時天天下館子的壕氣。
如果班長他們幾個沒被半年前輕而易舉的商業成功沖昏了頭腦,一開始就應該能意識到,這位“內部人士”有可能不靠譜,把那么多同學的十幾萬元巨款直接交給一個不知根知底的人,這件事風險有多大。
他們最后的遭遇,雖說確實像是遲到的報應,但他們確實為了這場創業的失敗而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
大學生創業失敗了怎么辦,這個問題值得全社會深思
當然,上面這兩個 “校園明星創業團隊”失敗的例子,都算是比較極端鬧出了群體事件的。更多的大學生創業項目,最終的命運往往是靜悄悄地死去,除了親身參與者之外可能沒多少人留意。
但陳大夫覺得,包括學校,社會,教育主管機構,都應該認真地考慮這樣一個實實在在擺在眼前的問題:大學生創業,一旦失敗了應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