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國家出臺了各種支持鼓勵創業的政策,不少學校也有針對性地制訂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但這些政策絕大多數的著眼點,都是怎樣降低學生創業的門檻,以及怎樣幫助大學生創業企業取得成功必備的資源,很少有去關注學生創業假如失敗了該怎么辦的。
但實際上,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創業者最終都是要失敗的。
據不完全統計,大學生創業一年的存活率只有4.6%,年初起跑線上的一百個學生創業團隊,九十五個都撐不到年底。
360的創始人周鴻祎就曾經公開表示:“創業永遠是九死一生的事情,你每看到一個成功的公司,在它榮耀的前面,背后一定躺了100家不成功的公司。而且這不成功公司的創始人,也和你一樣的勤奮,和你一樣的聰明,和你一樣的刻苦。”
“紅衣教主”周鴻祎就曾公開表示不支持大學生畢業就創業
對于不少大學生創業者來說,往往對成功夢的太多,對失敗卻想的太少。
學生創業者本來在各方面的資源,就比那些已經工作過幾年,帶著經驗、本金和人脈跳出來單干的創業者明顯不足。
別人創業賭上的是自己一段時間的時間和精力,大部分即使創業之路實在走不通,還有其他的后路可退。
但學生創業者往往不僅把自己的時間,金錢,學業,社會關系,甚至還有信譽和前途都扔在了這個命運的轉盤上。
而當成功沒有青睞他們時,他們往往發現,在漲潮時一激動賭上了內褲的自己,退潮時成了沙灘上唯一光屁股的人。
大學創業教育,別忘了教教創業者怎么面對失敗
目前不少大學都在普及創業教育,很多高校都組織了校內老師,以及聘請了一批校外導師,來教學生創業者們怎樣組建團隊,怎樣寫商業計劃書,怎樣參加比賽,怎樣融資,怎樣爭取學校和社會的支持。
但陳大夫覺得,這樣的創業教育結構還不完善,還需要有人來教學生創業者們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