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的過程中,有哪些顯而易見的法律及商業風險,怎樣能合理規避。
假如創業項目運營不順利的話,有哪些合理的退出途徑;
怎樣能在盡量不犧牲友誼,不反目成仇的情況下結束失敗的創業嘗試;
假如創業項目開始募集資金時涉及到了集資或眾籌,應該怎樣清退分配項目的剩余資產;
如果項目有嚴重的虧損,無法全額退股,怎樣和股東或參與眾籌的投資人交流,能夠盡量得到對方的諒解。
而到目前為止,我看到的大學創業教育中,這一塊還極不完備。
大量學生創業者經歷了失敗付出血與淚的寶貴經驗教訓,沒有得到認真的整理歸類,也缺乏對這些案例的仔細研究。
沒有人去把這些東西傳授給那些躍躍欲試的學生,讓他們避開這些已經吞噬了不少創業者的深坑。
在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的代表作《大敗局》的序言中,他曾這樣表述企業家了解分析之前失敗者經歷的重要性:
“我們必須盡量地弄清楚危機是如何發生、如何蔓延的,受難者是怎樣陷入危機的,唯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在未來的歲月中盡可能地避免第二次在同一個地方掉進災難之河”
陳大夫覺得,這句話不僅適合他這本書所分析的李經緯,仰融,唐萬新,顧雛軍等,那些激情年代的傳統企業家,也同樣應該被那些有志于創業的大學生們牢牢記住。
目前高校大力推廣大學生創業教育,千萬別忘了教教創業者們怎么面對失敗。
這些關于創業失敗的知識和經驗,就好像在登山攀巖時身上系的安全繩一樣重要,平時你可能覺不出它的用處,但在你真的需要它時,就是生與死的區別。
讓創業變成一場有充分準備的登攀,不論能不能登上峰頂,不論在上坡還是下坡路上,都能一步一個腳印走的扎扎實實,不至于一不小心就墜入萬丈深谷。
以上就是新三板創業資訊,更多資訊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創業頻道(原標題:說了那么多的創業成功,別忘了教創業者怎樣面對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