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布的《中國非金融類上市公司財務安全評估報告》指出,在2017年進行財務安全評級的2629家樣本中,有1139家上市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財務報表粉飾嫌疑,占全部樣本上市公司的43.32%。網民認為,上市公司粉飾財報的行為擾亂了市場秩序,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監管部門應對這種行為從嚴懲處。
虛飾業績擾亂市場
網民“左洋平”表示,財務報表反映了上市公司基本面,是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但一些公司出于種種目的,利用會計準則的自由裁量空間進行報表粉飾甚至造假,從而影響了報表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使許多投資者被虛飾業績所誤導或不敢信任會計信息。
網民“浩俊”表示,不管理由有多么動人,以粉飾報表的方式“改善”業績,都會給市場帶來很大風險,擾亂市場秩序,損害投資者利益。因為,這是一種數據造假,是信息披露不真實的表現。如果任憑這樣的現象發展下去,會嚴重損害市場的健康發展。房地產開發企業粉飾報表,還會直接影響決策層對房地產市場形勢的判斷,影響科學決策和市場調控。
還有網民指出,雖然上市公司粉飾報表獲得了短期的利益,但其隱藏的風險是巨大的,一旦事實敗露,必然導致公司股價大跌,失去投資者的信任,將進入惡性循環圈,不利于上市公司的長遠發展。
違法成本亟待提高
不少網民指出,違法成本太低,是某些管理層粉飾報表的重要因素之一。
網民“浩俊”認為,對上市公司粉飾報表的問題,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并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以解決。凡是存在類似問題的,一律在安全評估等級評選上下降一個等級,且須通過三年的努力和切實改進才能獲得新等級評定。同時,要將相關情況及時告知金融機構等,讓后者在信貸資金投放、市場形象認定等方面一并進行約束。
“嚴打內幕交易,嚴打粉飾報表和財務造假,越嚴厲越好?!本W民“但斌”說。網民“逢千源”也指出,嚴重造假的公司理應退市,而且不能讓股民買單。
還有網民表示,從上市公司方面來講,應該講究誠信經營,進一步優化內控機制,嚴格遵守信息披露規則,不可躍違規、違法的“雷池”一步,確保經濟和會計信息的正確可靠,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