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是一場經濟行為。
“負債越多越有錢”這種說法從前幾年就開始在中國社會廣為流傳。而事實是,“負債”已經不是集體、企業獨有的行為,它正在向底層擴散。
負債的另一層表達方式叫“杠桿”。2016年,我國經濟整體杠桿率為240%左右。 非金融企業杠桿率約為140%,位于全球高位,居民個人杠桿率約為50%。
高杠桿必然帶來高風險,控制不當將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政府也已將“去杠桿”列為下一步經濟工作的重點。
企業高杠桿帶來高風險
雪球網的一份關于“行業負債率排行”可以看到,在中國,金融行業負債率達到91%,其次是地產、建筑行業,保持在75%以上,負債率最低的食品飲料行業也達到了34.4%。
我國金融體系以間接金融為主,它們向資金盈余方(存款人為主)吸收資金,投放給資金需求方(包括申請貸款的企業和居民),信貸在社會融資總量中占比最大,所以金融行業的杠桿勢必遠高于其他行業。
與金融不同的是,高投入、高周轉、靠搶地擴張的房地產行業,同樣決定了房地產企業高負債率,萬科負債1.02萬億、碧桂園負債9000億以上,負債規模跟著擴張規模擴大是房企顯而易見的現象。
同時,在改革發展的節點上,企業并購、跨行業投資等等舉動也會造成各別傳統企業負債率上升的局面。
企業背負如此高的負債,必然將帶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
首先,高負債會導致企業資金周轉不暢,加劇債務拖欠,誘發債務風險傳遞的多米諾骨牌效用。
其次,債務負擔與融資需求相互推動,會抬升社會債務融資成本。
再次,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企業高負債風險向銀行傳遞的概率將增大。
近兩年的經濟形式看起來格外嚴峻,裁員、變賣資產、融資,負債高的企業在想盡辦法減少成本,擴大現金來源,高負債的風險正在逐漸凸顯。
個人負債正在提升
“中國居民不喜歡負債”,這樣的現象正在改變,并因經濟發展水平、地域、年齡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我們從能夠直觀反映居民負債的貸款情況來看:
首先,關于居民消費類貸款,個人負債大多集中在房貸和車貸上,年輕一代群體在旅游、電子等方面的小額貸款正在逐漸攀升。
其次,用于投資和生產經營的大額貸款正在成為一些人增加個人杠桿的手段?!胺康仲J”(房屋抵押貸款)業務是典型性產物。
2013年河北項某向當地兩家銀行利用房屋抵押貸款,將名下一套二線城市中心城區房產抵押貸款160萬元。為了最大程度實現資產增值,項某將貸款所得60%用于支付當地新城開發區兩套普通住宅首付和短期還款,另一部分則投入股市進行投資獲益。
2015年,項某將股票拋售,獲利8.2萬。2018年,隨著該城市樓市去庫存完成,再加上新城開發區配套設施逐漸完善,當初購入的住宅房價上漲了50%。隨著居民投資意識的提升,像項某這樣利用杠桿進行投資以期望達到資產增值目的的人群正在不斷增多。
數據稱,2017年中國的一線及省會城市房屋抵押貸款有近十萬億規模,房抵貸業務保持相對旺盛的市場需求。而從房抵貸相關業務的地理覆蓋和發展看,經濟越發達地區負債率越高。
一線城市正在發生顯著分化,資產差距正在迅速拉開,利用投資手段不斷增值的個人資產正在不斷疊加。二線城市的負債率其次,隨著城市近幾年發展正在快速上升;三線城市的負債率最低,負債也多以房貸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