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復蘇,歸根到底,要看實體經濟的復蘇,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有沒有從極度困難中慢慢走出。所以,對實體經濟的困難,應當有充分認識、深刻理解。而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能夠理解到實體經濟困難的,似乎并不是很多。有不少地方,仍然想通過房地產、城市建設等擺脫經濟困難,想以此來走出金融危機陰影。顯然,是本末倒置。那么,實體經濟到底有多困難呢?
我們說,實體經濟困難,并不是從現在才開始的,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實體經濟就一直處于比較困難的狀態,只是現在困難,比過去更大、更多、更嚴峻,日子也更難過而已。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實體經濟的困難,主要來自于兩大方面:一是收費多,二是融資難。收費多,是因為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多如牛毛,總量與稅收并駕齊驅,甚至比稅收增長得還猛,還要有征收的主動性、積極性。因此,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開展了治理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工作。特別是九十年代中期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以后,一批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費項目被取消,收費總量開始不再快速增長(記住,只是不再快速增長)。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改革的力度加大,特別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速,行政審批項目減少,各種收費標準降低,收費才真正得到有效控制,企業在收費方面的負擔才有效減輕。而由于種種原因,不少收費還無法徹底清除。同時,一些收費項目轉向紅頂商人繼續收取的現象仍然存在,如環評收費等。
融資難,則是長期困擾企業的一道難題。只是,過去的融資難和現在的融資難存在一些區別而已。過去,企業融資難,主要難在總量不足,能夠獲得的資金有限。一個地市級城市,一年的新增資金量也就在十多億,多時二、三十億,還怎么能夠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加上三角債的影響,多數企業資金緊張。所謂社會集資,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的。而現在的融資難,顯然不是總量造成的,而是結構造成的,是金融機構把資金的大多數給了開發企業、融資平臺和極少數大型國有企業帶來的。
而真正讓實體經濟困難加大,日子難過、資金矛盾日益突出的時間,是房地產市場放開以及城市建設進入大發展階段,資金大量涌入房地產市場和地方融資平臺,使實體經濟獲得的資金越來越少。不僅如此,融資成本也越來越高。更重要的,產業資本還向房地產領域轉移。即便管理層采取了很多向實體經濟傾斜的政策,如定向降準、降息等,也沒有能夠引導資金進入到實體經濟領域,而是通過其他管道流失了。
值得關注的是,過去相當一段時間由于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狀態,因此,各種收費和融資帶來的問題,還能通過市場需求量較大而得到消化,沒有出現明顯問題。實體經濟也基本能夠維持生存狀態,關閉破產現象不是十分嚴重。但是,一旦市場供需矛盾由供不應求轉向供求平衡甚至供過于求,新矛盾和新問題就會出現,甚至轉化成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
很顯然,金融危機的爆發,把實體經濟困難的矛盾徹底爆發了,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更成了融資難融資貴的最大受害者。可以這樣說,收費問題已經得到比較好的解決了,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小微企業,都出現了資金嚴重不足的問題。即便不是十分突出的企業,也只是勉強維持而已。而隨著市場供需矛盾的不斷加劇,供給側供應質量不高的矛盾也逐步暴露,實體經濟的日子就更是難上加難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出,去產能力度的加大,這方面的問題和矛盾有所緩解。但是,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依然很多。所以,如何解決實體經濟的融資問題,如何給實體企業減負,就是解決實體企業發展困難的首要問題,也是經濟全面步入復蘇通道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