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波重大的科技浪潮襲來時,都會產生幾家非常有價值的科技公司,有的市值甚至會達到幾千億美元。不過在這股浪潮襲來之初,通常很難判斷誰才會成為“大贏家”。
然而只要你研究過科技史,你就會發現,當這些技術浪潮襲來時,有兩類公司的價值和收入增長得最快:一類是生產底層系統和半導體硬件的公司,另一類是生產終端軟件或應用的公司。
比如在PC時代,最有價值和盈利最多的“大贏家”是搞半導體的英特爾和做垂直應用的微軟。(半導體就是計算機芯片,垂直應用就是為特定用途設計的軟件。)到了移動時代,半導體和硬件端的大贏家是高通和ARM,重直應用端的大贏家則是Uber、WhatsApp和Instagram等等,它們都有了幾百億美元的市值。其它幾次技術浪潮也各自催生出了自己的弄潮兒,比如網絡領域的博通和游戲領域的英偉達等等。
現在,一股新的科技浪潮正在席卷世界,它就是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它跟以往的技術浪潮大同小異,也會在半導體和終端用戶垂直應用領域里催生出一批新的“大贏家”。
現在看來,在人工智能技術上,半導體領域的頭號玩家是英偉達,它的圖形處理芯片已經被人工智能界廣泛采用。不過英偉達的芯片并未專門針對人工智能應用進行優化。除了英偉達之外,還有Cerebras、Graphcore和Groq等公司也在該領域發力,有望開辟出一個全新的細分市場。
然而正如英特爾在移動領域建樹有限,英偉達也有可能錯過這一新的市場趨勢,畢竟它的現有芯片架構是針對其他用途(如視頻游戲和其他圖形處理功能)優化的。從歷史經驗來看,這一細分市場必然會出現一家市值幾十億美元的創業公司。從風險投資的角度看,相比于人工智能的發展前景,這一領域的投資依然是相對不足的。
而在軟件方面,也必然會出現幾個垂直應用領域的“大贏家”。雖然目前也有一些“橫向”的公司試圖構建通用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但從短期市場來看,他們不大可能取得成功。短期最有可能成功的很可能是那些針對特定終端用戶應用場景的公司。
在應用領域,很可能會有三類“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