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2018年,每個人都在提問。今天,我邀請你參加我的年終秀。12月30日,珠海橫琴島。讓我們在溫情的相聚中,將發(fā)生在過去和現(xiàn)在之間的所有一切,凝結(jié)為記憶和共識。
詹姆斯·金奇的飛機是六點起飛,下午兩點半的時候,我們還在上海新天地喝咖啡。今天,上海秋高氣爽,陽光從梧桐樹中漏下來,如一幅斑駁的莫奈畫。
金奇是英國《金融時報》新興市場編輯兼副主編,主筆中國與中東問題。早在1999年,他就到杭州湖畔花園的一間民居里,采訪過剛剛創(chuàng)業(yè)的馬云。我此次見到金奇是10月30日,他完成了一周的走訪,即將飛返倫敦。
我問他有什么新的觀感。
“很奇怪,這是第一次。”他回答我說,“以往很多年,每當經(jīng)濟動蕩,都是在國外的人覺得中國要完了,而中國人自己倒挺有信心。這一次相反了,我見到的每一個中國朋友都更顯得憂心忡忡?!?
他喝了一口濃濃的黑咖啡,問我:“為什么?”
從他的眼睛里讀得出來,我的回答并沒有讓他滿意。飛機起飛的時候,除了行李箱,他還帶走了有點沉重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