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市場關注的“4+7城市藥品集中采購擬中選結果對外公布了。
據了解,此次31個試點通用名藥品有25個集中采購擬中選,成功率81%。其中: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22個,占88%,原研藥3個,占12%,仿制藥替代效應顯現。與試點城市2017年同種藥品最低采購價相比,擬中選價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降價效果明顯。原研藥吉非替尼片降價76%,福辛普利鈉片降價68%,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相比低25%以上,“專利懸崖”顯現。一位參與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的專家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藥品招標平均降幅是52%。“根據權威部門的調查資料,在部分仿制藥品的銷售價格中,真正的生產成本大概只占銷售價格的十七、十八分之一。通過集中采購,企業的銷售費用、市場推廣成本等省去了,因此此次藥品集中采購的降幅合乎預期”。一位國家醫保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舉將企業的制度性成本大大降低,從而讓利給老百姓(57.32 -0.42%,診股)。“雖然企業降價了,但是市場銷量和市場份額提升了。當期非利空,長期是利好”。對此,一位中標的企業向記者表示,企業參與此事也是仔細測算過的,肯定有錢賺。
在企業看來,如果此次集中采購能夠實施,將有利于企業的發展。
此次藥品集中采購對企業的業績影響引起了市場極大的關注。藥品價格降幅超出投資者預期導致生物醫藥行業上市公司股價大幅調整。數據顯示,12月7日,A股39家生物醫藥公司跌幅超5%,華東醫藥(28.06 -6.09%,診股)、恩華藥業(9.36 -7.23%,診股)等8家公司股價跌停,京新藥業(9.05 +0.22%,診股)等公司跌幅超8%。港股上市公司中國生物制藥再度下跌7.88%,石藥集團下跌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