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m.hand93.com)訊:昨天,朋友跟我說:“我以前不是又懶又拖延嗎?經常白天摸魚,晚上熬夜加班,表面加班,實際上一邊查資料,一邊刷網頁、看劇,不知不覺中幾個小時就過去了,實實在在的用戰略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但后來我覺得不能那樣下去了,所以后來我都早睡早起,把所有空閑的時間,用在了看書、進修外語上,最近三個月我居然看了15本書!生活充實太多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上個月我們部門有一個出國進修的名額,我業務好,又懂外語,領導就把機會給了我。”
聽完不禁感嘆,人和人之間的差異,就在怎么度過業余的時間。
生活中大多數人度過空閑時間的方式,無非就是通宵達旦蹦迪,在酒吧耗盡熱情,在游戲中奮勇殺敵升級打怪,要不就耗費在飯桌應酬上,更多人呢,抱著手機就可以無所事事度過一天……
上班八小時不屬于自己,下班八小時縱情釋放欲望,最后只剩下了撲面而來無窮無盡的空虛。
臺灣作家吳淡如說:“你選擇的娛樂方式,不知不知覺間決定你的未來。”
業余時間在生產著人才的同時,也生產著懶漢、酒鬼、牌迷、賭徒,由此不僅工作業績有別,也區分出了高低優劣的人生。
1
在關心別人活成什么樣之前,
先關心自己想活成什么樣
白巖松前段時間接受采訪,說自己是不用微信的:“要是上了微信,別人問老白你有微信嗎?我就得說有。那人家說加一個唄,我能說不加?我要加了,得在多少個朋友圈里待著?“我不想每天看同志們都在怎么樣活著,我自己怎么樣活著都沒太搞明白。”
他認為一天只有24個小時,看書、聽音樂、觀察、聊天甚至發呆,都會讓他產生新想法,然后去實施。而有價值的東西,不用上朋友圈也會看到。
白巖松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在關心別人活成什么樣之前,先關心自己想活成什么樣。
有人說:“朋友圈和網絡世界的生活,就像切片面包,把夾心最好的一層拿給你看,可硬邦邦的兩端自己吃進去,別人無從得知,虛擬世界就是虛假世界。”
很多人習慣于每天通過圍觀別人的生活,以毀掉自己的生活。他們也不是對生活沒有抱負,就是懶,不肯擠出時間來給自己贏得一個變好的機會。
記得看過一個分析,一個人一生如果按72歲算,一生中睡覺占了20年,吃飯6年,生病2年,文體活動8年,工作14年,而閑暇時間有22年。
22年的空閑時間,遠比工作占據的時間更長,這些時間是你一生中最寶貴的自由時間,也是認清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生活的最好機會。空閑時間看似雞肋,卻決定了你的未來。
人生苦短,不要把大量空閑時間虛擲在網絡世界里,也別花在無意義的交際應酬上,這些事的確能讓你忘記壓力和痛苦,但同時帶來麻木,你的空閑時間不應該這樣被使用。
2
你必須培養一些愛好,
才不會被無法掌控的生活拖垮
一百多年前,曾經有個數論的難題難住了全世界的數學家:“2的67次方減去1,究竟是質數,還是合數?”
破解它的難度,不遜于“哥德巴赫猜想”,全世界的數學家們做過種種嘗試,都徒勞無功。
但在1903年10月,在紐約舉行的世界數學年會上,一個叫科爾的數學家,一言不發,徑直走向黑板,寫下了一個等式:
2^67-1=193707721×767838257287
=147,573,952,589,676,412,927
一陣寂靜之后,會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并不是專門研究數論的數學家,這只是他的業余愛好。
有人問他:“您論證這道題目花了多長時間?”
他回答說:“3年來的全部星期天。”
這讓我想起村上春樹寫處女作《且聽風吟》時,也是在自家經營的爵士酒吧下班后寫的;而聶魯達是正經的外交官,他那些得了諾貝爾獎的詩,也都是業余時間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