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m.hand93.com)訊:在這幾天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稱,無論從經濟理論還是法律理論上,都沒找到開征房產稅的理由;他還表示,如果是調整房價,大可不必通過這種方式。
此論一出即引發各方熱議,轉發支持者有之,認為吳的說法是為既得利益代言者亦有之。借著話題熱度,今天推送如松老師對這個話題的思考,供大家參考。
近日新聞報道稱,全國人大將在今年落實制定房地產稅法,征收房產稅的腳步開始叮咚作響,一石激起千層浪,讓房地產邁入了新時代。
從上世紀末期告別福利分房制度、實行住房商品化制度以來,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房地產領域壟斷效應的存在,房屋價格不斷上漲。
由于房地產具有杠桿效應,有些人在買賣房屋的過程中實現了快速致富,對社會的影響巨大,對所有人的誘惑力也巨大,房屋開始成為全社會的焦點,炒房一族不斷壯大。
全民炒房,貽害無窮
從官員、大學教授到普通百姓,談論的話題很多都是房子。可是,這給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民族信仰帶來了嚴重的問題:當大學教授等知識分子不安心本職業務、以房子多少作為成功的標志之時,就會疏于本職工作,科學技術如何發展?沒有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轉型又從何而來?當官員熱衷于囤積房子的時候,就必然會將手中的權力濫用,導致貪污腐敗,他們有多少心思去處理行政事務和民生事務?當企業主賣廠、炒房的時候,就會掏空制造業。我們知道,制造業是一國經濟的基礎和核心,是創造財富的主導行業,當大家都賣廠、炒房的時候社會財富從何而來?就業從何而來?一個不具有財富創造能力的社會就不具有發展的可持續性。當老百姓離婚也要買房、借錢也要買房的時候,會導致社會矛盾越來越突出,社會如何穩定?同時,家庭部門房貸壓力不斷加大之后,就會擠壓其它需求,其它行業的需求市場萎縮,導致房地產一業興旺而百業凋零。
看起來上述都是分散的現象,但動搖的是一個國家可以持續發展的根基——合理的社會分配體系和價值觀。
一個國家的經濟要取得長期穩定的發展,就必須建立一個公正的社會評價體系和分配體系。比如,對于大學教授們來說,他們上課或進行科研活動,是惠及全社會的工作,可以推動一個社會文明水平、科技水平和思想水平的提高,從某種角度上說,他們是社會發展的領路人。
在世界各地,大學教授不僅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還是當之無愧的富人,這是由其社會體系和財富分配體系所決定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學教授成為社會進步的開拓者和領頭雁。
可是,有些人炒房三五年就可以獲得數百萬甚至更多的收入,炒作的過程中,房子還是那套房子,并未給社會創造絲毫的價值,其收入水平就遠遠超過了大學教授。
讓大學教授在他們面前當孫子(在地產商面前可能只是重孫子了),就會干擾、影響甚至動搖大學教授們的敬業精神,有些甚至不再專注于本職工作而是參與到炒房大軍之中,這會嚴重影響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和教育進步,導致社會發展水平的停滯。
炒房的暴利所影響的絕不僅僅是大學教授,還會影響到醫生、軍人、企業主、技工、工人、學生等社會的方方面面。當整個社會都不務正業,都從事不創造任何價值的炒房活動之后,一個國家的財富就會走向枯竭,其發展就只能停滯。
這種對社會評價體系和分配體系的破壞所帶來的影響將是極其深遠的。
過去十幾年,炒房人越來越牛逼,可這是以摧毀國家的分配體系作為代價的,會導致社會發展的停滯不前甚至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