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昨日滬指重挫之下,今日(8月11日)滬指再度大跌,截至收盤,滬指報3208.54點,跌1.63%,創出今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而釀成這一慘劇的罪魁禍首不是其他,正是連日以來,已經開啟飆漲模式的“周期股”。盤面上,跌幅榜上靠前的是稀有金屬、鋼鐵、煤炭、化學原料等資源類周期板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周期股的此番大調整,或許早有先兆。
周期股緣何主動“降溫”?
據證券日報報道,8月9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邀請部分鋼鐵企業、期貨交易所、期貨公司、鋼鐵電商及信息咨詢公司等代表共同研究分析“異動”原因。
參會代表一致認為,當前鋼材期貨價格大幅上漲并非市場需求拉動或市場供給減少所致,而是一部分機構對去產能、清除“地條鋼”和環保督查以及“2+26”城市大氣污染防治計劃進行了過度解讀。
這從一方面表示,整體鋼材市場價格雖然維持強勢,但是積極維護行業平穩運行的決心未變。此番資源性周期股暴跌,或許具有一定的信號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周期股的龍頭大哥——方大炭素在上周五(8月4日)“倒臺”了。廣州萬隆此前表示,從歷史走勢來看,每一波行情中龍頭所代表的前瞻性意義是不可替代的,隨著方大碳素神話破滅,周期股短期筑頂的嫌疑較大,所以部分資源股的卷土重來,讓人有理由懷疑是是獲利資金撤退前的最后誘多行為。
中證投資也指出,市場中的周期股是前期短線資金抱團的重點,當前遭遇資金集體獲利回吐,短線風險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