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最新消息,股權質押爆倉、債務危局、股價腰斬......一系列困局下,賣殼求生,成為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東無奈的選擇。
最為夸張的便是,金一文化大股東的“一元賣殼”,而更令市場關注的是2018年最積極的“買殼人”:國資。據Wind數據顯示,2018年1月1日以來,已有近160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其中22家上市公司的接盤方均為國資。僅9月上半月,便有6家上市公司計劃向國資轉讓股份、控制權。截止9月17日,國資公司成為了A股控制權交易中最重要的買家,上述22家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已超過1330億元。其中,20家市值不足百億,有12家公司市值不足50億元,有8家公司市值低于3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22家上市公司股價全部下跌。其中,8家公司股價直接腰斬,16家公司跌幅超過30%,可謂慘不忍睹。股價暴跌、市值大幅縮水,意味著國資買下“殼資源”變得更為容易,且國資進場的時間點主要分布在6-9月份。
“賣身”苦衷一:5位大股東逼近爆倉
國資密集“買殼”為何出現在6月之后?自6月份之后,滬指跌破3000點,進入2時代,眾多中小市值個股下跌得尤為慘烈,這一波下跌中,不斷傳出大股東股票質押爆倉危機。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31日,3464家公司存在股東質押的情況。其中,整體質押比例超過50%的“紅線”的公司145家,整體質押比例超過70%的公司為15家。
身負股權質押的重壓,上市公司大股東無奈之下,主動尋求出讓上市公司控制權的機會,國資此時入場,無疑將獲得很好的收購機會。國資買殼的22家上市公司中,21家上市公司存在股權質押的情況,比例高達95%。
而且,9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占持股比例已高達100%,質押比例超過90%的竟有13家,占比接近60%。其中,金龍機電(002721)、盛運環保(300090)、豫金剛石(300064)、騰信股份(300392)、金一文化(002721)在股價腰斬之后,超高比例的股權質押不斷拉響“爆倉”警報:
大股東股權質押比例超過90%,一旦遇上極端行情,股價不斷下挫、腰斬,大股東將不得不面臨“爆倉”的警告。其中,盛運環保股價早已跌破平倉線,因股權全部被司法凍結,暫時不會被強平。其他4家上市公司股價正在逼近平倉線,大股東紛紛尋找“救命錢”:賣身國資。其中,金一文化于7月25日發布的公告,公司控股股東上海碧空龍翔以1元的轉讓價,將73.32%的股份轉讓給具有國資委背景的北京海淀科技金融資本控股集團。
雖然,國資僅花了一元買便拿到了上市公司控制權,但并非這樣簡單,海淀國資承諾將根據上市公司情況,適時提供不低于30億元的流動性支持。據悉,金一文化最新的負債總計為120.2億元,負債率為67.87%。2017年經營性現金流為-16.65億元,已連續4年為負。目前,這一交易方案已獲得國資監管機構的批復。
“賣身”苦衷二:資金鏈危局
股權質押比例逼近100%背后的無奈是,民營大股東們的資金鏈都非常緊張。
據一位被國資控股的上市公司董秘稱,主要還是資金問題,今年銀行對于民營企業放貸明顯收緊,資金鏈非常緊張。若國資能順利入駐,在緩解上市公司流動性的同時,等于給上市公司做出背書,將在銀行授信方面將獲更多便利。
8月23日,深陷債務危機的民營煤炭巨頭---永泰能源(600157)公告稱,控股股東永泰集團與京能集團簽署了《戰略重組合作意向協議》,京能集團將通過股權轉讓、資產重組、資產注入等多種形式,實現對永泰集團的絕對控股。
京能集團是北京市政府出資設立的國有獨資公司,若重組成功,永泰能源的控股方將由民營資本轉變為國資。轉讓控股權的背后,永泰能源已經連續出現了2次債券違約:7月5日,15億元的短期融資券未能按期進行兌付,實質違約;8月27日,另一個10億元的短期融資券,再度發生違約。上述違約的債券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目前永泰能源存續債券15只,合計金額144億元。其中,2018到期的債券3只。
永泰能源2018年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30日,永泰能源負債總額為792億元,資產負債率為73.18%。其中短期借款達138億元,長期借款超過165億元,流動資產中貨幣資金則不足57億元。
永泰能源,僅是陷入流動性困局的眾多上市公司中的一家。
“我們手上大概有幾十家上市公司正在謀求控制權轉讓,主要原因是大股東出現了流動性問題,亦或是上市公司本身的流動性出現了問題。”長城證券并購部總經理尹中余表示。
國資“買殼”潮的喜與憂,今年“賣身”給國資的上市公司中,盡管大部分都存在股權質押、流動性等風險,但也不乏質地優良的上市公司:7月,海淀區國資委入主的三聚環保(300072),其營收、凈利潤均實現9年連續增長;9月,深圳市國資委斥資6億元拿下控制權的怡亞通(002183),系中國首家上市供應鏈企業,2017年營收已突破680億元。
為何國資在2018年突然掀起了“買殼”潮?招商證券稱,國資收購上市公司股權,主要出于2方面的考慮:一種可能是,為未來旗下優質資產證券化進行儲備,推動混改,利用資本市場實現優質資產保值增值;另一種可能是,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投資某一特定的新興行業,這類公司往往屬于初創型,且有較大融資壓力,但未能達到上市要求,買殼后,國資公司可利用并購重組的方式實現新興資產的上市。
其中,第一種可能性下,國資買殼后的動作是非常值得期待。在A股持續下跌的2018年,國資大舉入場,選擇殼資源的目光明顯放在,行業前景好、市值小、且盈利能力尚可,但大股東暫時面臨股權質押爆倉、流動性風險的上市公司。國資可以低成本完成收購;另外,大股東在流動性危機下會積極促成交易。但值得警惕的是,并非國資入住上市公司,便萬事大吉。一些國資公司并非資金實力雄厚,其本身杠桿率已經比較高。而收購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權,沒有數十億、甚至上百億資金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而且,不排除上市公司存在的隱形債務,一旦新大股東進入,便要為其提供擔保、質押等。如此一來,國資新股東的債務就會大幅攀升,將會給對國資公司帶來較大的債務壓力。
更多股票資訊請關注財經365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