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股票市場起步晚但發展較快,其中不乏經歷過大的波動及改革,但到目前沒為止仍有不少問題出現,股市的功能顯得越發重要。
寂寞高手|股市的集資與鎖籌功能詳解!
一,這個功能在滬市體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國家認為股市只不過是一種泡沫經濟,而其又在二級市場中失去了集資功能,那么還有生存的必要嗎?既然答案是肯定的。既然發展是硬道理,我們堅信具有中國特色的證券市場在經歷過磨合后必將逐步走向輝煌。
步如市場經濟的軌道會,滬市到目前為止產生過四次大的激動人心的上升通道,都體現了集資和鎖籌功能。第一次是A(從385.85至1558.95點),第二次是B(從325.92到1052.98點),第三次是C(即“95.5.18”行情),第四次是D(從512.83至今的攀升格局)。前三次是在宏觀面嚴峻時,在長期下降壓力線反壓下的主力借提發揮的行情,后一次是在經濟軟著陸的背景下,主力不自覺的遵守了市場客觀發展規律,引起整個市場的共鳴,在新興的中國特色的證券市場,這四次的波段既有共性又有物性,耐人尋味。
A是借助題材,四天就從400點區域摸高752.32點,然后開始換檔整理,當下探至592.78點,新多正式入場,股指以盤升的方式創新高1558.95點,但在該區域首度出現了“高處不勝寒”的字眼。B亦是借助題材,六天內從400點以下摸高754.67點,經過一番上沖整理后,下探體現了集資和鎖籌功能。第一次是A(從385.85至1558.95點),第二次是B(從325.92到1052.98點),第三次是C(即“95.5.18”行情),第四次是D(從512.83至今的攀升格局)。前三次是在宏觀面嚴峻時,在長期下降壓力線反壓下的主力借提發揮的行情,后一次是在經濟軟著陸的背景下,主力不自覺的遵守了市場客觀發展規律,引起整個市場的共鳴,在新興的中國特色的證券市場,這四次的波段既有共性又有物性,耐人尋味。
A是借助題材,四天就從400點區域摸高752.32點,然后開始換檔整理,當下探至592.78點,新多正式入場,股指以盤升的方式創新高1558.95點,但在該區域首度出現了“高處不勝寒”的字眼。B亦是借助題材,六天內從400點以下摸高754.67點,經過一番上沖整理后,下探至597.26點,在尋得支撐后,股指以盤升方式沖上千點大關,但恐高癥和黑馬狂奔使行情結束。C的第一攻擊波,收盤股指已不偏不依處于敏感的750區域,1995年5月19日反復上漲。5月22日的收盤股指再漲,但已顯疲態,許多主力在千點區域前提早出局,形成928關卡。
D的形態雖然較為復雜,但其脈絡仍沿襲前幾次行情,或者說把這一功能體現得更淋漓盡致。首先,有效突破了1558—1052跨度為三年的長期下降壓力線,有力表明,空頭市場的能量已釋放殆盡,多頭開始吹響前進的號角。從630—739為第一上升旗桿,從820—750的20個交易日為換籌區域,又可稱旗面整理,整理結束后為820—894的再旗桿行情,完成第一個子循環,老多離場;從894的回調又在750區域滯留,新多又選擇750區域入場,從750—1038又為第二上升旗桿,然后在900—1000進行新的旗面整理。1000點站穩后,又處于反復上攻局面,再度拉出上升旗桿,而在1200點以上區域,市場關于加強風險防范的呼聲越來越高。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前二次都是在400點以下發動的大行情,后二次都在500區域反轉,第一目標位都沖高至750點附近,總體形態以樹起上升第一旗桿,然后橫向旗面整理,緊接著以上升第二旗桿完成周期性循環。仔細分析,這不是偶爾的巧合。在這樣的大波段中,基本面也沒有相當大的實質變化,而股指振幅卻驚人。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僅是階段性的供求關系左右了股價的高低,更是內在規律在起決定性因素。
1、在經濟軟著陸尚未完成的格局下
(1)750點是滬市的警戒線(中軸線)
為什么這樣說呢?首先要認識到250點為一個循環空間,道理很簡單,250點的股指空間已具備吸引大資金運作的空間。因為集團大資金有動作空間的要求,大資金的吞吐相當困難,往往進來容易出去難,換句話說:“具備了足夠的上揚空間的同時,就具備了出貨的條件”。這樣,新舊主力可以在750區域換手:老主力有500—750點的250點大資金的運作空間,就可以見好就收,從容撤退,而新主力有備而來,借人氣旺盛和新題材,也可以從750點拉抬至1000點。每一次完整的行情往往有250點的漲幅可能就基于此吧、在這個基礎上,再來研判實質性的指標——周成交量。由于1996年以前均衡市場的周成交量的密集區就位于715—750區域,量的懸殊分布客觀上造成了:上升時股指必須在該區域中途換檔,下跌時,股指也會在該區域構筑換檔平臺。所以滬市在1993—1995三年多的時間內,一直圍繞750點上下波動,過高或過低的離開該區域,都會有回拉動作出現,造成了750點以上區域買進者,風險大于收益,反之則收益大于風險。
(2)400至600點的中位線500點是底部區域(或者“箱底”)
為什么這樣說呢?這里存在這樣一個現實,500點區域的股指和國債究竟哪個吸引力更大?可以認為500點區域的股指恰恰妨礙了國債的正常發行,從而干擾國家金融秩序。因為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個人都會優先選擇500點區域的股票,從而冷落國債,這是國家最不愿看到的,顯然500點區域的股指“火已經點燃”,同樣,600點一下買進只輸時間不輸金錢,亦被市場實踐所反復證明。在該區域時,保值貼補率曾屢創新高,法人股上市時有耳聞,但從心態的角度來看,多方已對市場利多充耳不聞,放棄抵抗,不求反彈,但求無過,而在高溢價,高市盈率發行新股這大背景不變的情況下,500點區域是一個上揚空間遠大于下跌空間的區域,更何況對于大資金來說,500點和450點實際上是一個概念:因為股指越往下,離開密集區越遠,量自然顯著萎縮,主力也拿不到多少廉價籌碼,就這個意義而言,500區域可稱潛伏底。
(3)根據箱型原理,測算的第一個箱頂應為千點
在中國特色的證券市場,發動大行情的大前提是二級市場的股指太低,已嚴重影響到市場健康發展(諸如大量新股難發行,股份制的威望減低,國際信譽度受影響等等)。同樣也可以認為千點區域損害了市場健康發展(由于買漲不買跌的預期心理迫使大量游資,不斷追漲,形成全國人民炒股的景象,大量游資獲暴利離開二級市場后,必然在經濟領域中到處亂撞,打亂正常的金融秩序)。引起通貨膨脹,這恰恰是國家最不愿看到的局面,所以完全有必要在高位套住它!同時從盤口看,如漲到千點,許多冷門股都會飛黃騰達,與其本身的業績義將不符,脫離價值而波動的價格不會維持很長時間。在具有中國特色的證券市場,單純的從波浪理論來研判,必將失敗,也就是說這種理論不了解中國國情。中國國情造就了500—1000點的第一個“大箱子”。可以這樣認為,業績才是真正的杠桿。雖然,新興市場有不少“升水”,且供求關系會左右短期的股價,但中期仍會回拉。只有業績穩定的持續增長,且增長幅度不小于股價上揚幅度,這個大箱體才會真正被打破。
2、在經濟軟著陸基本完成的格局下
集資和鎖籌的基本功能并不會改變,只不過在股指上——“箱子”運行中得以體現,950點可能是第二個“大箱子”的中軸線。
箱型原理實際上就是一個大“空調”——冷的時候吹點熱風,熱的時候吹點冷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