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最新消息,據了解,科創板核心制度設計已進入公開征求意見前的關鍵時期。在此節點,仔細研究海外同類資本市場制度設計中的經驗,擇其精華而用之,究其在試錯中發現的教訓而避之,應當是必要且有益的。
在看待海外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制度設計之時,各方還須牢記五個字:我們不一樣。
一是,美國有成熟而強大的司法體系,以集團訴訟為代表,對企業上市過程中的違法行為追責效率高、力度大、救濟到位。
二是,美國投行有通過長期市場競爭形成的、嚴厲的聲譽約束機制,投行利益與客戶利益高度綁定,從而強烈約束投行的短期行為。
三是,美國市場有眾多成熟的、長期的機構投資者,它們在基本面研究、定價、公司治理和交易過程中發揮著專業作用。
四是,美國市場的律師、會計師等中介機構,通過殘酷的市場競爭,鍛煉出了內生的、專業的自我約束能力。
在規律與發展階段之間,我們還要上下求索。
盡管科創板“選美”標準尚未出爐,但擯棄以盈利為硬指標的審核思路已是大勢所趨。如此一來,當仍未盈利公司已在叩門,A股市場近年來在實踐中廣泛采用的緊盯市盈率的發行定價邏輯勢必受到顛覆性的沖擊。
如何在科創板中重塑一套IPO定價機制,一方面在新股上市之初就能體現市場價格發現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避免重復A股市場摸索過程中“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問題,已是科創板制度設計進程中的眉睫之急。
從境外市場的經驗來看,境外創業板市場在發行定價過程中多遵循市場化導向,充分發揮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不對發行價格進行任何行政干預,完全由投資者在一到多輪詢價環節中自行確定發行價格,且主要面向機構投資者進行詢價,提高了市場定價的效率。
目前,全球范圍內主要使用四種IPO定價機制:固定價格機制(Fixed Price)、拍賣機制(Auction)、累計投標詢價機制(Book Building)和混合發售機制。其中,累計投標詢價機制最為常用,尤其在英美等較為發達的資本市場被普遍應用。固定價格機制則主要應用于新興市場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和泰國等。
累計投標機制分為股票估價及預路演、路演、投標建檔三個階段。股票發行定價和分配一般由發行人與承銷商共同商議確定。
我國香港市場首次股票發行則采用累計投標和固定價格公開認購混合招股機制,股份配額分為國際配售和香港公開認購兩部分。國際配售主要面向國際機構投資者,香港公開認購面向香港本地的散戶。發行人與國際投資機構通過累計投標機制確認最終的發行價格及發行數量,而香港本地的投資者根據價格區間決定是否認購,被動接受最終的發行價格。
根據A股市場現行的《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除去較少出現的直接定價情形,當前A股市場新股發行的定價機制與香港市場較為接近。即向以機構為主的網下投資者詢價后定價,并以發行規模中的較大比例向網下投資者發行,剩余部分按已經確定的發行價格供網上投資者申購。
但在實踐中,為遏制新股發行的“三高”(高發行價、高發行市盈率、高超募資金)現象,自2014年末以來,絕大多數新股發行市盈率集中分布在23倍附近。另一項數據顯示,在2015年以來上市的新股中,上市滿一年時股價較發行價上漲的占比為86.8%,較發行價上漲逾50%的占比為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