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行情最新,如果說2017年最落寞的互聯網公司當屬百度,那么今年這個定語下的公司大概是京東。
較今年年初的最高點719億美元,京東的市值目前已跌去四百多億,股價逼近2014年上市時的發行價。而在去年,它一度與百度的市值相差不到幾億美元,差一點把BAT中的B替換成J。
從年中起,投資者們似乎開始對京東失去耐心,開始了一波集中離場。在年中最高點時,有581家機構持有京東股票,而到了第三季度末,這個數字變成了155家,持股總數從6.177億股減至4081.563萬股。
這一波減持機構中最受關注的,是跟隨京東多年卻在這一輪中減持最多的高瓴資本。在今年6月,高瓴資本一邊減持京東6億美元股票(此前持有14億美元的股票),另一邊9億美元買入阿里,一進一出之間,阿里替代京東成了高瓴資本的第一持倉股。
逐漸放緩的業績增速讓投資者們對于京東的未來有點看不清,而新晉對手拼多多的快進式成長,又讓京東這個高投入下規模經濟的故事顯得不再那么動人,于是,投資者們開始逐漸失去耐心。
上市來最黑暗一年
2018年對于京東和劉強東來說,都是不好過的一年。如果說京東2018年的關鍵詞是“落寞”,那么劉強東的關鍵詞則是“缺席”。
在8月底的黑天鵝事件之后,劉強東意料之中的缺席了幾乎所有的互聯網盛會,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缺席、達沃斯論壇缺席、互聯網大會缺席而改革開放40年百杰民營企業家名單中,也沒有他的名字。
不同于有“十八羅漢”的阿里,被外界認為沒有二號人物的京東,成敗似乎都系于劉強東這個手持80%投票權、掌握公司發展命脈的創始人身上,而突如其來的“明尼蘇達”事件則再次提醒了投資者們風險所在——公司命運與一號人物高度綁定的風險,畢竟黃光裕和張文中就是前車之鑒。
刨除套利離場的因素之外,投資者們選擇走的另一個原因,可能還與京東不夠好看的業績和看不清楚的未來有關。
11月19日,京東發布了Q3財報,這份財報可能是京東上市以來最難看的一份財報。這一季度,京東年度活躍用戶數出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下滑,較上一季度的3.138億下滑3%至3.052億。對比之下,同期發布財報的幾家競爭對手,雖然用戶數增長都有放緩,但至少都處于增長態勢。
更為不妙的是,一路大步狂奔的拼多多,在截至6月30日的12個月活躍買家同比增長245%,以3.855億的年活躍用戶數反超京東8000萬人。
不僅是用戶數,京東的營收增速也在持續下滑,2018年前三季度,京東營收的同比增幅逐季下滑,分別為33%、31%和25%。而Q3的增速也創下了9個季度以來的新低,首次低于30%。作為京東營收的兩個業務板塊,商品銷售收入與被京東寄予厚望的服務收入增速雙雙放緩。
但另一邊阿里收入同比增長54%,拼多多增長679%。成長性是投資者十分看重的指標,而用戶數和營收的增速放緩,傳達給投資者的信息是,告別高速成長階段的京東或已到達現有模式的天花板。
在各項下滑數據之外,創近年來最高的30億元凈利潤,可能是財報中唯一亮點,但值得注意的是,京東Q3的凈利主要由投收益貢獻,即受投資Farfetch帶來36億元業績貢獻,也就是說,刨除投資收益,京東的主營業務實際為虧損狀態。
鈦媒體查看京東Q3財報發現,從營業利潤上,Q3京東的營業虧損為6.507億元,較去年同期的5.024億元有所擴大,其中,各項成本均有所提高,營銷支出增長25%,一般及行政費用增加了33%,技術和內容支出增長了96%。也就是說,大舉投入,尤其是在技術和倉儲上的投入,拖累了京東的整體盈利。
“內憂與外患”
規模經濟一直以來都是京東傳達給外界的未來圖景,前期大規模投入建起競爭壁壘,然后通過用戶規模攤薄成本的同時增強對于上游的議價能力,從而實現盈利。
對于這個圖景,投資人在過去很長一段事件都是認可的,京東的市值也一度升至719億美元。但到了今年,投資人開始對這個故事不買賬了。
首先還得從外部競爭環境的變化說起。
做自營起家的京東常被稱為中國的亞馬遜,如果對照著亞馬遜虧損20年3年前終盈利的發展路徑來看,留給京東的時間還很多,想象空間還很大。
但問題在于,京東所在的是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除去阿里不說,周圍不僅有斗了多年的老對手虎視眈眈,還有半路截胡的新對手讓人猝不及防。
股市行情上,京東股價一蹶不振。如果說自營貨品下的控貨能力和自營物流下的211限時達,是京東重模式下構筑的獨特競爭壁壘,那么,隨著競爭對手們通過各種“曲線救國”的方式補齊能力,京東的壁壘也顯得不再那么的銅墻鐵壁。
而自營部分,天貓和越來越多的自營垂直電商開始對京東形成分流,使得京東在議價能力上很難再有大的提升;物流方面,隨著新零售語境下大批即時物流的快速發展,211限時達在物流市場已不再擁有絕對的競爭力,發力菜鳥網絡和逐漸深度介入最后一公里的阿里,就在不斷縮小與京東在速度的差距。
除了外部競爭,京東的發展也迎來了瓶頸期。
此前,京東的增長主要依靠品類擴張和渠道下沉兩方面。但隨著京東拼上服裝這最后一塊拼圖,京東的全品類擴張基本完成。以3C家電起家的京東,過去幾年一直在通過全品類戰略改善用戶性別結構,吸引更多女性用戶,尤其是具有高頻特性的商超。
隨著商超大戰的結束,京東開始將擴張重點放在服飾,一方面是因為服飾高毛利,另一方面是可以網羅更多女性用戶。